(一)
胡适曾说:朋友是人造的关系,是自由选择的“人伦”,弟兄是天然的关系,是不能自由选择的“天伦”。把朋友认作弟兄,并不能加上什么亲谊。所以,他不轻易称兄道弟,而喜欢说我的朋友某某某。“我的朋友胡适之”遂成为上个世纪很多人的口头禅。
清人李恕谷说:“交友以自大其身,造士以求此身之不朽。”这也是胡适“收徒弟”、交朋友的哲学!
胡适学富五车,心胸豁达,交友宽泛。但他倡导“爱真理过于爱朋友”,不拿信仰换友谊。因率性交友,无所介怀,虽朋友满天下,是非也不少,结怨随之而来。连周作人也纳闷,胡适之的友运不知到底是好是坏?
汉人云:“友道难立,非保慎不惑,焉能终乎?”此话,胡适也不能免。
胡适的文友,半集于北大,声名远播,振聋发聩。他们与胡适一起,演绎了上个世纪许多历史画卷。在这个完全消失了的学人群体的背影里,有我们熟知的蔡元培、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鲁迅、周作人、徐志摩、丁文江、傅斯年,等等,他们既是胡适在北大的文友,多半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同人。
他们走远了!
留下的是大宗宝贵的著作、大家风范及无尽的话题。
(二)
二十年代末,胡适曾针对吴稚晖的话说:“吴先生说,蔡先生能容70人,石曾先生能容40人。我自己也至多能容45人罢了。”这是胡适生气时的话。他在北大绝不止容45人,而他在北大的文友,也绝非本书所提及的区区9人。限于篇幅,和别的原因,如陈独秀与胡适的交往,笔者已有专著,不能一一囊括了。
上个世纪是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激烈碰撞时期,在新文化着胎的母体———北京大学,产生许多文化大家,并非偶然。透过胡适与各个文友的交往,我们或许可以穿越时间的隧道,窥见到胡适等前辈文人消长的足迹和远去的背影,在感受这一文化群体的悲与喜的同时,思考我们自己的得与失。
胡适曾把陆贾、王守仁的话集作一对自励的格言:至人非为己 贤者不虚生。先生已到了“至人”和“贤者”的境界,想到的仍是他人利益,想到的是不要虚度此生。这样的严谨的生活态度,是他成就大、友人多的魅力所在。
苏雪林曾自言“孤学无友”,余有同感焉!于此,益感胡适先生友道可风。本书初稿写在七年前,修改经年,出版得到湖北人民出版社和吕薇主任的大力支持;吕薇主任在编辑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改意见,恕不一一注明,在此深表谢意!
(本文系作者近著《胡适与北大文友》的“卷首语”和“后记”,该书2007年1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清人李恕谷说:“交友以自大其身,造士以求此身之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