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广西献策老者丢命
这个时期,一些未能挤入仕途的下层知识分子,虽然对清朝社会潜藏着的危机缺乏全面的认识,但由于生活于社会下层,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一些人为此忧心忡忡,甚至不惜违反清廷的规定,甘冒身家性命之危,致书朝廷,建言献策。像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五月,年已60的广西生员吴英拦舆献策,列举清朝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吴英认为乾隆帝虽然普免钱粮,但“其恩未远,其泽未长”。清朝备荒之策,也“未得尽善”,“徒有救荒之名,而无救荒之实”。一旦饥荒发生,百姓“颠沟壑者有矣”,“至仓场而饥惫几死者有矣”。并以乾隆四十二年、四十三年广西大饥,“士女仳离,横填沟壑为例”,指责清廷“备荒无术”。吴英指出:朝廷备荒无方,直接威胁着社会的安定。他警告清廷:“夫民饱则易于驾驭,民饥则难于控制。屡朝为乱之民,皆缘岁饥,而人主不知赈恤,以致辗转流离,不轨之徒顺风一呼,万声应响。”故“备荒之策,不但牧民之职宜尔,而且国祚之所攸关,岂细故哉!”此外,吴英还对盐政问题、盗贼问题、烟草问题、寺僧问题,提出一系列见解[10]。应该说,吴英所关注的主要是清朝下层社会问题,而不是敏感的政治问题,他也知道自己违规献策,“罪应万死”,但仍怀着满腔经世热情,坚信自己“所欲言皆国家利赖之事”,“使生之说行,不但家国民人蒙其休,即生之若子若孙亦与沾其泽”,故虽言出祸随,亦在所不辞[11]。该策书递上后,广西巡抚姚成烈责其“生逢圣世”,“不知安分”,“虽非怨望诋毁,但语涉狂悖,又叠犯御名,核其情罪,实属重大,未便稍宽”,建议将吴英“比照大逆例凌迟处死”。乾隆帝朱批:“大学士、九卿核拟速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