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长沙有个南门口,一讲大家都清楚......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湖南知青天地之间湖湘軼事 → [存史]清广西献策老者丢命


您是本帖的第 609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存史]清广西献策老者丢命
老灯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土胡子
等级:版主
文章:2101
积分:36215
注册:2006年8月19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老灯火

发贴心情
[存史]清广西献策老者丢命

清广西献策老者丢命

这个时期,一些未能挤入仕途的下层知识分子,虽然对清朝社会潜藏着的危机缺乏全面的认识,但由于生活于社会下层,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一些人为此忧心忡忡,甚至不惜违反清廷的规定,甘冒身家性命之危,致书朝廷,建言献策。像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五月,年已60的广西生员吴英拦舆献策,列举清朝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吴英认为乾隆帝虽然普免钱粮,但“其恩未远,其泽未长”。清朝备荒之策,也“未得尽善”,“徒有救荒之名,而无救荒之实”。一旦饥荒发生,百姓“颠沟壑者有矣”,“至仓场而饥惫几死者有矣”。并以乾隆四十二年、四十三年广西大饥,“士女仳离,横填沟壑为例”,指责清廷“备荒无术”。吴英指出:朝廷备荒无方,直接威胁着社会的安定。他警告清廷:“夫民饱则易于驾驭,民饥则难于控制。屡朝为乱之民,皆缘岁饥,而人主不知赈恤,以致辗转流离,不轨之徒顺风一呼,万声应响。”故“备荒之策,不但牧民之职宜尔,而且国祚之所攸关,岂细故哉!”此外,吴英还对盐政问题、盗贼问题、烟草问题、寺僧问题,提出一系列见解[10]。应该说,吴英所关注的主要是清朝下层社会问题,而不是敏感的政治问题,他也知道自己违规献策,“罪应万死”,但仍怀着满腔经世热情,坚信自己“所欲言皆国家利赖之事”,“使生之说行,不但家国民人蒙其休,即生之若子若孙亦与沾其泽”,故虽言出祸随,亦在所不辞[11]。该策书递上后,广西巡抚姚成烈责其“生逢圣世”,“不知安分”,“虽非怨望诋毁,但语涉狂悖,又叠犯御名,核其情罪,实属重大,未便稍宽”,建议将吴英“比照大逆例凌迟处死”。乾隆帝朱批:“大学士、九卿核拟速奏。”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8/9 16:27:41
老灯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土胡子
等级:版主
文章:2101
积分:36215
注册:2006年8月19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老灯火

发贴心情
续转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8世纪中后期存在于极少数知识精英中的忧患意识,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清朝社会危机的萌生,也就是说:清朝的社会危机虽然形成于嘉道。但肇源于乾隆,所谓“然变起一朝,祸积有素”[49]。

     第二、19世纪初期流行于知识界的危机意识,其核心成分是尖锐的现实批判。令人寻味的是:这种批判具有浓郁的知识界进行“自省”的色彩。对颓废士习的批判,引发了晚清学者对清代学术道路、士林风气的深入思考,同时,也意味着这种批判具有它的时代局限性。也许,我们用尖锐而不深刻、局部而不全面来概括,是比较妥当的。

    乾隆45年7月5日早晨,广西布政使朱椿想去桂林城外一游。刚出门,路边跑出一位老者,高举一册文书跪在那里。他发现是份政策建言书……这是清代许多文字狱中一个,令人匪夷所思:赤诚忠心换来淋漓鲜血,一个人的冲动换来全家的覆亡。因为封建统治者不需要底层民众自发的政治热惰,只需要驯服和沉默。

     (见杂文月刊.5)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8/9 16:29:34
哥巴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484
积分:38477
注册:2006年9月26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哥巴

发贴心情

人民群众应当参与政治。然而他的参与应当是以自己手中的选票参与。在百姓并无选票的专制王朝,胡乱参与政治当然只会有悲惨下场。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8/9 16:45:23

 3   3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