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视频】《中华文明大讲堂》金一南将军:《走向辉煌》第四讲 领袖与时势 上【知青公共频道】
【专题视频】《走向辉煌》第四讲 领袖与时势 (金一南主讲)上【知青公共频道】 《中华文明大讲堂》走向辉煌-领袖与时势(1) | |
播出时间:北京卫视 8月2日 11:05 | |
<--enpcontent--> 主讲人:金一南 领袖与时势(一) 领袖与产生领袖的时代 时代造就人物。大时代造就大人物。大时代也会把小人物变成大人物。 小人物也能影响大时代,这就是人在历史面前的主观能动性。 黎元洪被从床下拖出来不到3年,1914年6月,一个小人物——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比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就像黎元洪肯定不知道他从床下拖出来会成为开国元勋一样,普林西比也肯定不知道,他那两枪最后导致天下生灵涂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受伤,欧洲大地一片废墟。 战争扑面而来。然后是革命扑面而来。真正的领袖,在风浪中现身。 1917年4月列宁回国,在火车站欢迎会上就喊出“社会主义革命万岁”口号。当时二月革命刚刚成功,临时政府刚刚建立,很多人怀疑列宁犯了超越革命发展阶段的左倾错误。《真理报》声明说: “对于列宁同志的总公式,那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因为它的出发点是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业已结束,指望这一革命立即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但列宁言中了。六个月后,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 这就是领袖。对历史进程那种敏锐的感觉,对推动这一进程那种坚定的意志。并非所有领袖都有这样的敏感,都有这样的意志。 如孙中山。虽然正是他用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推翻清王朝奠定了基础,但最具决定性且唯一成功的武昌暴动,他不但事前未能参与,还几乎去电阻止。再如孙中山对袁世凯的认识。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一个如今发展为七千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就此诞生。但颇让党史遗憾、颇让后人遗憾、也颇让革命搏物馆内那些大幅“一大”代表照片遗憾的是,“南陈北李”这两个中共建党的中坚人物,一个也未去出席。 陈独秀当时在陈炯明手下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大学预科校长,未出席的理由是正在争取一笔款子修建校舍,人一走,款子就不好办了。 李大钊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未出席的理由是北大正值学年终结期间,校务纷繁,难以抽身前往。 两人当时都忙。但他们的理由与中共“一大”的历史地位相较,无疑是芝麻与西瓜相较。 对“南陈北李”来说,在剧烈的大变动时期,旧中国每天成立的组织与散伙的组织一样多,也不能强令“南陈北李”预见到二十八年后的新中国。 常人也能觉出眼前的量变。但很多时候,伟人也无法立即察觉将要出现或已经出现的质变。所以孙中山有面对辛亥革命的遗憾。陈独秀、李大钊也有面对中共“一大”的遗憾。真正的代表两党承担大任的人物,我们讲到现在都没有登台,只有在这些创始人之后产生。 国民党的蒋介石。共产党的毛泽东。 蒋介石本身就是个谜。首先,他不是孙中山选定的接班人。 很多人原以为蒋介石是孙中山选定的接班人。于是就说,接班人选错了。 蒋介石也常以“总理唯一的接班人”自居。原因据说孙中山临终时口中直呼“介石”;情之深切,意之难舍,痛于言表。可惜此说来自蒋介石自己修订的《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当年寸步不离孙中山病榻的床前侍卫李荣的回忆是: “(3月11日)至晚八时三十分钟止,(孙)绝终语不及私。十二日晨一时, 即噤口不能言。四时三十分,仅呼‘达龄’的一声,六时三十分又呼‘精卫’一声,延至上午九时三十分,一代伟人,竟撤手尘寰,魂归天国。” 临终的孙中山呼唤了宋庆龄,呼唤了汪精卫,却没有呼唤蒋介石。 孙中山1925年3月去世。该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蒋介石既不是常务委员会委员,不是国民政府委员,也不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甚至连候补委员也不是;还只是一个没有多大影响的人物。 孙中山至其临终,也没有指定自己的接班人。 最先欣赏蒋介石的倒是陈炯明。他发现此人的才能绝非限于参谋方面。蒋介石在陈部干了一段作战科主任,要辞职,陈炯明竭力挽留,向蒋表示“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一人”。 陈炯明说对了。最后他果真败于蒋介石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