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郭明
郭明,1962年(或更早)随全家下放致江永潘家公社(后与大远公社合并)。他与他的全家的下放是基于上世纪60年代初一项疏散城市人口的政策作出的安排。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同他一起下放致潘家的另外十余户家庭与晚几年下放致江永的那一大批知识青年的身份是有所区别的。但以他青年学生的个人成份,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就是知识青年,或许只有他自已对此有所保留。
郭明在文学创作上成名较早,在文革前便有作品发表于各报刊,这使得他在大远知青中颇有名气。但由于他的身份问题,他不大参加知青们的种种集体话动如会议、学习、会演、公益活动等等,也很少主动与知青交往。所以,对于他,大多数知青均是“久闻其名,不见其人。”算得上一个神秘人物。
我本人则有幸与郭明有过很少的接触。作为大远知青男篮的队员,我们在一起打过消江区篮球赛和与206勘探队男篮的友谊赛。仅此而已。虽然同在一个公社,想要在乡间小路上相遇实在太不容易了。
郭明在文学上的成就并未给他在政治上带来好处,致少我在那些年没有听说他担任过什么职务。随着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知青返城的大潮,他被长沙某厂招工,并巳到厂上班。但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幕也发生在此刻,他放不下植根于农村植根于江永的文学创作。毅然与一江永本地青年文××对调,重新回到江永。这一点确令当时的我们大为感佩。
说实话,作为永州市文联副主席的郭明,生前所处地位已远高于大多数知青,而他留下的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成就,更是非大多数知青所能企及。可他仍然“孤寂”,为什么?或许是他刻意保持的那种与知识青年的距离感吧。
郭明是一个从不害人的好人,愿他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