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民政府推行的简化字/clarkkent 文
一、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总趋势
文字是书写语言的工具,汉字作为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就要求他便于使用。为了使用的方便产生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形体便于书写,这就导致了一种求简的趋势;二是要求加强汉字的表音表义功能。这两方面的要求有时候会发生矛盾,当矛盾产生时,汉字总是通过自身的调节,或是牺牲一些表音表义的功能以实现简化,或是为维护表音表义的功能允许在字形上有所繁化,最终达到便于使用的目的。
纵观汉字史,古文字中的甲骨文、金文、和大篆时期,简化和繁化的现象就同时存在不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造成言语异声,文字异性,除秦国大篆规范性较强外,其余六国文字都存在一定分期现象,俗体广为流行,而俗体中最常见的是简体,形成了战国古文字形体上的显著特点。
小篆到隶书,汉字从古文字过度到今文字,这一阶段是汉字开始进入简化占主导地位的过渡时期,形体简化的趋势非常明显。虽然这一阶段,汉字完成它形声化的过程,许多字增加了表音或表义符号,局部繁化,但由于古文字形体的过分繁难,所以汉字形体的简化还是大幅度的,简化逐渐超过了繁化。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汉字的字体逐渐由以图形为主转变为以线条、符号为主,字形逐渐由方向、结构不行转变为固定,重复、多余的部分被删去、而表音的成分逐渐增加,这些显著的变化使小篆体系汉字的简便程度超过了以前的汉字。
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是于小篆同时代的字体。当时秦国人日常使用文字时为了书写方便,不断的破坏和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产生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隶书的字形,大都是按由繁到简的方向演变,它是书写起来比小篆方便得多的一种应急字体,到汉代终于发展成一种成熟的字体,也叫“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