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 乎
古 钱 币
改革开放初期,“万元户”可是了不得的大款,先富起来的这部分人,财大气粗,人人羡慕个个眼红,不排除也有人侧目。其实古代也有万元户,但那时不叫万元户而叫万贯户,“万贯家财”是也,“腰缠万贯钱,骑鹤下扬州”,正是万贯户趾高气扬嘴脸的真实写照
古钱亦称“古泉”,古代士大夫自视清高,耻于谈钱,故将市面上流通的钱币雅称为“泉”,意喻其象清泉流水源源不断。古钱又有“孔方兄‘的雅号,乃根据西晋文学家鲁褒《钱神论》中“亲爱如兄,字曰孔方”的谐语,以“孔方兄 ”代替钱币。然而,现代的收藏者对“孔方”亲如兄弟,可不是俗人之举,而是高雅之事了。
下乡插队期间,我经常在农民家里看到一些古钱,有的吊在床前辟邪,有的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驱鬼,连人死后入殓,棺材里也要放几枚铜钱。有些古钱,铸造精美,多姿多彩,引起了我的莫大兴趣,从而产生了收藏的念头。
我收集的第一枚古钱,钱币正面有“长命富贵”的“吉语”,背面铸有龙凤图案,古色古香,让人爱不释手。后来才知道它不是流通货币,而是一种用于赠赏、纪念、辟邪驱魔、娱乐赌博和宗教迷信活动的“花钱”,也叫“厌胜钱”或“压胜钱”,一般都以“吉语”为币文,如“知足常乐”、“日进斗金”、“五子登科”、“吉庆平安”等,并有龙凤、八卦、星斗、人物等图案相配。
中国的钱币起源于夏商,发展于战国,统一于秦代,源远流长。但就古钱收藏而言,年代久远的古钱不易收集齐全,尤其是那些珍稀的刀币、布币和圜钱,能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就非常荣幸了,岂敢奢望拥有哪怕其中的一枚。
本着“从易到难”,“先易后难”的收藏策略,我先从清代钱币下手,因为清王朝被推翻至今不过百年,其钱币的收藏相对来说较为容易。现在我已收齐了清代十个朝代的钱币(由于每种钱币的版别繁多,要收齐全部版别是不可能的),从入关的顺治皇帝时的“顺治通宝”,到末代皇帝的“宣统通宝”,上百个版别,洋洋大观。封建王朝的兴衰往往也在货币的质量上表现出来,清代钱币,初期四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国力强盛,钱币制作精整,质量上乘,体现了繁荣昌盛的气象;嘉庆、道光以后,国力衰落,钱币亦减重变质。钱币见证了大清帝国由盛到衰近300年的历史。
在收藏的所有清代钱币中,我最珍爱的是一枚背面铸有满、汉“台”字的康熙通宝钱,它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的历史见证。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台湾府,1688年设炉开铸背有满、汉“台”字的康熙通宝钱。康熙“台”字钱虽铸于台湾岛,但大陆亦流通甚广,可见当时两岸经济贸易往来相当密切。
另外,我还收集到一枚圆孔花钱,钱的两面各铸了十个汉字:“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这二十个汉字是康熙设台湾府后,全国二十个钱局的名称。把包括“台”字在内的二十个钱局铸在同一钱币上,既说明祖国统一和各地联系的密切,也有力地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古钱的收藏很有讲究,一般人可能认为越是年代久远越值钱,其实也不一定,如秦代的半两钱、汉代的五铢钱,年代够久远吧,但由于出土数量多,民间存量大,所以价格低廉。
一般来讲,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军铸造的钱币,因其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小,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如宋钦宗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国黑龙江,这个时期铸造的“靖康通宝”、“靖康元宝”就极为罕见,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唐代叛将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有“得壹元宝”和“顺天通宝”,铸量少且流通使用时间短,存世稀少,故也极其珍贵。
另外,文字艺术和工艺铸造精妙的古钱,如汉代王莽朝时的“货泉”六品、“布泉”十布,文字多采用悬针篆,笔划流畅峻削,布局匀称得体,也是一般收藏人士难得一见的珍品。
农民起义军的钱币也是我收藏的重点。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生存时间短,而且多以失败告终,所以收藏农民起义军的钱币有一定难度。不过,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老天不负有心人,现在我已收集到了不少农民起义军铸造的钱币,如元代北方红巾军所铸的“龙凤通宝”;南方红巾军所铸的“天启通宝”、“天定通宝”;朱元璋称帝前所铸的“大中通宝”;李自成所铸的“永昌通宝”;张献忠的“大顺通宝”;太平天国时期的“天国圣宝”;上海小刀会的“太平通宝”等等,有一些还是不多见的品种。
对称是我国传统美学的基础,我国古代建筑及各类器物中,对称无处不在,它能给人以整齐、沉静、稳重、和谐的感觉。古代就连钱币也有对称现象,人们称之为“对钱”。所谓对钱就是同一种年号名称的两枚钱,它们的大小、厚薄、币材等完全一样,只有书法形式不同,有的是楷书、行书成对,有的是篆书、隶书成对,有的是行书、篆书成对等等。对钱是我国钱币造型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盛行于宋代,铸行长达150多年,共有十几种。
对钱的存世较多,收藏难度不算大,我收藏的对钱有“开元通宝”(篆隶对)、“唐国通宝”(篆楷对)、“至道元宝”(行草对)、绍圣元宝“(行篆对)、“永通货泉”(篆隶对)等等。对钱质量之精,书法之美可说是空前绝后的,欣赏它确是一种美的享受。(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