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谢有人看我的帖子并发表意见。将我再认识的常德人作一些表述:
常德自唐以后才划为湘、之前为武陵郡,与湘北文化圈有湘江、资江、沅水之隔,在陆路交通不畅达的历史条件下、水路通洞庭近岳阳是湘西的门户,与长沙文化圈远。
作为未满十八岁的下乡知青对食物和文化饥喝是同等重要的,每当村、社有什么活动时总想参加观看,当长者谈古论今时总在听:几年记忆中从未听到过有关二圣”文圣孔子、武圣关公”的说词。七一年春我在太阳山为常德电视转播塔开地基时,只要下雨不能出工一起劳作的民工就都围到食堂听我讲评书武松,在之前无一人知武松为何人。其实评书武松要表达的是一个”义”字。在乡下几年和零六年到乡修路、廿年与岳父家族的走动多次参加当地人为世者主办的掉丧活动,无一次看到或听到过有关廉孝的说唱和宣传,更不要说平日里政府官员的身教、指导。而在长沙地区农村每每都有。在长沙地区民间广泛传播的话语中有”上半夜为自己想、下半夜为别人想”、”船也过得、舵也过得”这是”仁”的表达。在无仁、义、廉、孝等儒家文化教诲环境下常德那方人在精神上从小到大的缺拾就可想而知了。
我在那方土地上出过力、流过汗、受过伤”肉体上的和精神上的”;希望它早日与经济发达地区同步发展,而人文精神中的知廉耻、尽忠孝是不能缺失的,这是软实力。
我在常德几年,虽然也没见过文庙、武祠之类的建筑,但很清楚地记得曾听人唱过有关杨家将抗金卫国的段子,可见事情并不是那么绝对的。
不知楼主同意这个观点不?
就是。说起武祠文庙之类,真的惭愧,在常德六年竟未曾注意过,所以不敢妄议。。那时着急快到退团年龄了,还没入团,只想“脱胎换骨”改造自己,没顾得上关注常德到底有没有“忠孝仁义礼仪廉”这等“封建文化”?想来还是有的,想来那方“操德语”的百姓还是有着“忠孝仁义礼仪廉”的内涵的,不然楼主何以两次联姻都是常德女子?可见楼主对常德是情有独钟的、是认可的、是不舍的、是非常德女子不娶的!哈哈哈,冒昧了,一笑而过,好啵?
在下认为“忠孝仁义礼仪廉”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不知对否?),常德如果历史上没有武祠文庙,那现在它却有诗墙,那诗墙上的诗文又会是些什么内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