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 亲
今年是我妈妈103周年诞辰,她长眠于地下已经十来年了,那慈祥端庄的面容,坚强正直的性格,宽容大度的为人处世,影响着我的一生,她深切、无私的母爱伴随我走进晚年。一想起和她走过的那些凄惨的日子,历历往事涌上心头,思念的泪水情不自禁地滚落胸前。
母亲出生于老革命根据地——平江县城一家“书香门第”,外祖父开明豁达、扶困济贫,对领导抗日战争的中国共产党深表敬佩。曾资助掩护过不少抗日部队的同志。外祖父思想开朗,不为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所左右。在母亲十几岁时就送她到长沙女子中学就读。母亲聪慧好学,她学习认真刻苦,几年的学习使她学到了许多知识,特别是学校增设的纺织、绣花、裁剪、裁纫等课程,使母亲在其后的艰难五、六十年代时得益非浅。
母亲一生思想开朗,为人慷慨大方优裕的日子里她不铺张,不奢华,贫困艰难的日子里她不怨恨,人穷志坚,默默地甘于贫苦,用勤劳的双手节俭着过日子。我们常想,这与她随父从军见多识广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三十年代中期,她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的父亲结婚后即转战南北,到过老挝、缅甸、越南、日本等那里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在接受过中等教育、倡导新生活运动的母亲,虽然居无定所,但她能习惯这种四海为家的军旅生活,她有着男子汉般的胸襟。母亲说那时是她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五十年代的政治运动波及全国城乡各个角落,我的父亲因参加“湘南民联支队”被叛为反动组织后死于劳改(83年平反,母亲已是70多岁了)。他去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遗体等情况我母亲都一无所知,也没有通知家属。父亲死后,留下我们孤儿寡母四人,这对四十六岁的母亲来说是何等残酷的打击。但母亲强忍悲痛,坚强的挑起了抚养我们的重任。姐姐刚上小学,小哥五岁,我刚刚才3岁,没有房屋,所有积蓄早已被没收,要抚养我们三个幼小的孩子,这该是多么沉重的重担啊!
俗话说:环境能够改变人。是的,为了养活我们,从没做过体力活的母亲,白天到地里种红茹、小麦、蔬菜,晚上在煤油灯下替人缝补衣服。那时从我记事起她就没有休息过一天。尽管母亲不分白昼的颠着小脚忙里忙外,但我们还是有上顿没下顿的,可怜的小哥因病无钱医治而夭折。后来我也得了伤寒病,母亲望着奄奄一息的我,咬牙把我们送进了医院,才保住了我这条小命。在母亲身边,我和姐姐逐渐长大,懂事的姐姐带着我到建筑工地上帮人挑砖挑砂,到电厂捡煤渣。。。。。。我们多么想来分担母亲的负担啊。在那艰难的困境里,姐姐依靠助学金、奖学金及打工挣来的钱勉强读完初中,她成绩优异被保送高中,但没钱上学,姐姐只好含泪辍学自谋出路,找到了一份工作来减轻母亲的负担和希望让我多读点书。
65年因家庭原因,我初中刚毕业就被上山下乡,与60多岁相依为命的母亲分离,来到农村插队落户。临走时,母亲躲在家中泣不成声,两眼哭得红肿。“妈,我走了”说完这话时,我也早以是泪流满面。外面敲锣打鼓,大标语满天飞,高音喇叭里播放着豪迈的革命歌曲,我胸前挂上大红花,在欢送的人群的口号声中,被送上汽车缓缓开向那毛主席指引的方向而前进。在农村中我们对生活充满了期望,决心用自已勤劳和智慧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来回报我那苦难慈祥的妈妈。然而,我的幼稚的理想破灭了,在农村我辛勤的劳动,却很难养活我自已,仍需要母亲的供给。每当我回家,看到孤独无助、焦灼、苍老、四处奔忙的母亲,我心中隐隐作痛,多么希望能陪伴在母亲的身旁啊。
我的母亲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即使这样,她乐观向上,在最艰苦的日子她也不忧天忧人,她常说,我最苦难的日子都过来了,今天没有什么过不去的。虽然她在八十多的高龄,仍坚持自已做饭吃,自已的衣服自已洗。她耳聪目明,思路清晰,在高兴时那高兴劲儿真像个老小孩子。
今天,母亲她老人家离开我们已整整八年了,但她那慈祥、端正的容貌,勤劳坚韧的身影,至今仍久久萦绕在我脑海中,她正直,坚强的性格,宽容大度的处世风格,永远铭记在我心头,时刻影响着我的一生。
母亲,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您!
你的女儿:毛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