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家祖孙两口
我想看过电影《小兵张嘎》的网友,对小嘎子和他奶奶纯朴的照顾八路军连长的事,很是感动,我下乡的大队就有一位小嘎子和他奶奶的人,他真心对侍知青,只有付出,从不想到知青的回报。
由于我们三、四队合并为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有16位知青,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知青也抱成团了,记得有一次为了我的工分,生产队想卡,这下知青大家 都站出来了,这次事以我们的胜利而结束。
虽然是这么一件小事,却引起了大队的注意,那时知青抱成团搞得生产队、大队、甚至公社不安宁之事他们早有所闻,决定在他们的权力范围内解散这个知青小组,迁移一些知青到其他生产队,那时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哪个队都不愿意接受知青,经过他们努力做工作,还是有两个接受了我们队四个知青,其中有两位知青分到了刘家湾生产队。
知青朋友分走了,过了一个阶段,我到了刘家湾生产队窜门,那位知青住在生产队仓库楼上,生活生火自然就在下面农民家,那农民是祖孙两人,孙子名叫李三定,当时是14岁,没有上学,有一个奶奶,60多岁,第一眼就见孙子向奶奶做鬼脸,紧接着奶奶朝孙子屁股上打了一巴掌,孙子又向奶奶做一个鬼脸,那时文化生活贫泛,我印象中最深刻的电影《小兵张嘎》浮现在我面前,我眼前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小兵张嘎祖孙二人吗?
到吃饭的时候,我们想不到又在一张桌上吃饭,奶奶拿出最好吃的东西招侍我们 ,从当时的气氛看不出是两家,过后我问这位知青朋友,是不是我今天来了,才客气吧,他说不是,我们 经常是这样的,我们总是占他家的光的,当时我还存在一个疑问:是不是现在知青招工,他们把知青当成客人看,搞点感情投资,以后知青回城后,再找受过他好处的知青回报呢?隨着一批批知青招工走了,我相信大家都有同感,当招工的来招知青时,农民对知青相当好,热情比三伏天还热,当招工知青没被招走时,对该知青一下跌到冰点,招工当时对我们这些家庭有问题的人来说,就象大海的波浪一波又一波,农民对我们 就象波浪一样的起伏时热时冷,但李三定祖孙两口始终对我们热情不减。
经过多次波浪的起伏,我们终于回到了城市,但李三定祖孙两人并不因为在乡下时对我们恩德碰上困难找过我们,隨着进城时间的推移,改革开放的进展,我们的聪明才智,不管在单位还是在社会闯荡,逐渐发挥出来,被重用,某些方面完全能帮上他的忙,他也知道,但他从来没有找过我们 ,相反,我们的一位知青妻子生直肠癌,医疗花了不少钱,他还碾了一担白米从远处的农村送给他。
这就是我认识的对知青只讲奉献,不索回报的一家 祖孙两口--李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