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长沙有个南门口,一讲大家都清楚......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湖南知青天地之间湖湘軼事 → [灌水]无冕元帅粟裕带来的震撼


您是本帖的第 654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灌水]无冕元帅粟裕带来的震撼
老灯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土胡子
等级:版主
文章:2101
积分:36215
注册:2006年8月19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老灯火

发贴心情
[灌水]无冕元帅粟裕带来的震撼

       无冕元帅粟裕带来的震撼/爱雷  文

       我最近无意中在网络上浏览淮海战役的文章,一个叫张雄文的人和一些粟迷网友的文章,使我非常震撼。张雄文《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一书已于2008年4月份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后来再版,他至今还在博客不断发表文章,专门研究粟裕。接触这些资料后才知道网络上有一批粟迷。对于民间兴起的粟裕热不知中央高层怎么看待?为什么粟裕问题非比寻常?因为粟裕个人经历揭示了中共高层真实的政治生态,重新定位粟裕的评价将颠覆人们对领袖的迷信和加深对个人崇拜历史的反思。

      淮海战役是一场决定现代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我原来以为辽沈战役比淮海战役重要,现在才明白,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并不在东北而是在淮海战场,如果中共不及时发起并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中国大陆将长期形成两个政党军事对峙的局面,朝鲜战争能否爆发、爆发后的结局如何,都将是另一种面貌。一句话,如果没有淮海战役,中国现代史将重新改写。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历史让中共产生了粟裕这样世界级的军事天才和中华战神,使得淮海战役得以实现,并取得彻底胜利。
      历史的事实是,淮海战役的构想、发起和整个战役的实际指挥统帅就是粟裕。毛泽东是中共的最高领导人,而粟裕是在与毛泽东意见相左的情况下,克服陈毅、刘邓乃至中央军委多数热烈拥护毛泽东决策的不利氛围,不断斗胆陈言说服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改变千里跃进、外线作战的战略决策,依托根据地实行内线作战,打几个大的歼灭战后,一步步将南线决战即小淮海和大淮海战役发展成国民党统治彻底崩溃的大决战。如果尊重历史,粟裕纠正毛泽东解放战争初期和中期试图外线作战的错误战略决策,并不影响毛泽东雄才大略的光辉形象。相反,当毛泽东一而再、再而三电令粟裕南进渡江受到粟裕抵制的情况下,能够克己反思,并把粟裕请到中央机关所在地,当面听他向五大中央常委陈说理由,不但欣然同意粟的意见,还在组织措施上和军事指挥的“机断专行”上给予粟充分信任和权力,表现了毛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战略家的睿智和博大胸怀。此后在整个淮海战役过程中,对粟的意见言听计从、信任有加。但是共产党夺取天下之后,一些人“为尊者讳”,尽力掩盖或歪曲这段历史,甚至不惜在《毛泽东选集》中修改关于淮海战役方针的电报原件,其目的就是制造毛泽东的军事天才神话,为后来愈演愈烈的个人崇拜埋下伏笔。

       尽管张雄文等人提供了大量原始资料并作了雄辩的论证,但现在仍有对粟迷不满的网友与粟迷有所争论,继续贬粟挺林(彪)、挺陈(毅)、挺刘(伯承)、挺毛(泽东)等等,不一而足,众说纷纭。1958年粟裕受到批判后,华东野战军的实际领导人和淮海战役的实际指挥者粟裕的名字被屏蔽,大量中国人熟知的影视作品例如南征北战、红日、淮海战役等等,粟裕的形象被淡化。现在淮海战役和粟裕的真实历史资料浮出水面,加上网络资讯公开化和迅速传播的特点,对粟裕重新评价的政治意义就耐人寻味了。

      战争是人类为了争夺利益而进行的集体性的相互残杀。我们厌恶战争,希望有一天人类永远和平,不再发生人类之间的暴力流血冲突。但是,当战争无法在历史过程中避免的时候,伟大的军事家能够在最可能短的时间里取得战争胜利,从而避免残杀时间的延续和暴力流血痛苦对人类的折磨。看了粟裕的事迹,我对粟裕的军事天才真是叹为观止。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全党全军对粟裕卓越的军事才能一直是公认的。毛泽东是全军的最高统帅,谁最会打仗,谁的功劳最大,毛泽东心知肚明。毛泽东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一九六一年毛泽东对蒙哥马利元帅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毛泽东对粟在军事上的倚重,还反映在他指定粟裕为攻打台湾的总指挥和抗美援朝志愿军总司令的首要人选上,只是因为粟裕重病才将林彪作为次要人选,最后因林彪身体不好而由彭德怀挂帅。如果对粟迷不满的网友不能拿出资料推翻毛泽东的讲话和上述历史事实的话,争论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7/17 17:00:42
老灯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土胡子
等级:版主
文章:2101
积分:36215
注册:2006年8月19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老灯火

发贴心情

        “未能发挥山野力量,有负党与人民的付托”
           ----从陈毅的几份检讨看其战役指挥权的丢失

                (yangjin  原帖)

     《无冕元帅》一书,虽然新浪、凤凰等媒体的读书频道出于可读性缘故,选载的是第二、六、七、十二章,但自觉最用功的地方,其实是该书的第一章与第三章。

      前者的独创性在于,打破了解放战争惯常的三分法:“战略防御”、“战略相持”与“战略反攻”,按毛泽东关于战争“爬坡”与“下坡”的说法,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即“爬坡阶段”与“下坡阶段”,时间标志是1948年6-7月的豫东战役,毛泽东兴奋地说此战“过山坳”了。

      万事开头难。爬坡阶段粟裕以苏中、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的战役经典,以及歼灭国军最多的战绩奠定了首屈一指的军史地位(这一阶段,林彪与他的中共正牌主力东北野战军几乎乏善可陈)。

       后者则是详细地厘清了毛泽东为何授予方面军副司令员粟裕战役指挥权。

      强者为尊当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从后来1955年元帅授衔,尽管陈毅受到质疑,尚需周恩来出面争取,但陈毅依然当仁不让,坦然受之来看,他自然不是“天生不爱吃鱼头”的人。如果不是1946年6月-10月间屡屡失误,六战五负一平,内外交困,他是不会主动让自己这“司令员”掉价,说“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的。

      本章最大的特点是以原始资料澄清了粟裕的战役指挥,并非陈毅恢弘大度,主动给予,而是毛泽东在陈毅打仗的确不在行,徐向前又不能成行的折衷结果。

       这里节选书中几则史料,给读者一个大致的了解。

       1946年6 月,在蒋介石磨刀霍霍,准备大举进攻之时,毛泽东设想了一个南线出击的计划,规定由晋冀鲁豫(刘邓)、山东(陈毅)、华中(粟裕)3支野战军进行南线作战。其中,山东战略区的任务是:“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山东主要力量,配合苏皖北部各区,攻占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各个要点,“主要着重调动徐州之敌于野战中歼灭之,相机占领徐州”;

     华中战略区的任务是:“粟(裕)谭(震林)率主力占领蚌(埠)浦(口)间铁路线,……策应北面作战”。最终目的是“以太行(晋冀鲁豫)、山东两区主力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前进”。


    经过延安整风,基本磨平棱角的陈毅,当即表示坚决执行作战计划,并率山野主力南下。


    粟裕则独持异议,主张先在苏中内线歼敌后,再向西进军比较有利。


    经陈毅、粟裕之间各摆事实,反复争论之后,毛泽东倾向粟裕的主张,认为“最好先打几个胜仗”。他在7月13日致电南线的陈毅、粟裕,说:“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按:指山东野战军)豫北(按: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

     陈毅则坚决主张粟裕迅速西调,继续外线作战,他对毛泽东说:“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粟裕舍不得离开苏中,以主力在该地打转,实际上淮南在全局上比苏中更重要,此道理以前讲过多次,讲不通。现在,粟裕如在海安、东台打几个胜仗,恐仍不能退敌,值得考虑一下。”(注释)

     最终结果是毛泽东支持了粟裕等人,在8月8日确认苏中为主要作战方向,否认了陈毅“津浦线是主战线”的看法。他致电陈毅等人:“尽可能满足粟(裕)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苏中)。”

      有了毛泽东的尚方宝剑,粟裕的苏中战役于8月31日顺利结束,以3万多人对付国军12万余人,七战七捷。毛泽东欣喜万分,不但传令嘉奖,而且告诫全军仿效。

     陈毅则很不幸,率山东野战军5万人在淮北以多打少,反而打了个败仗。

     泗县战役中,他否决了华中分局邓子恢、张鼎丞早先“应打蒋系不打桂系来电”的建议,以及没有听从8月3、4日毛泽东连续来电中的劝告:“凡只能击溃不能歼灭之仗不要打,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机会歼敌,过于急躁之意见并不恰当”,信心百倍决定在泗县打桂系第7 军。

     他致电毛泽东并粟裕,郑重地表示:“我决心消灭桂系在泗县之两个团,并调动其增援部队,逐次消灭其二三个团。已定午夜攻泗县不再变。”(注释)

      8月7日战役命令发出后,陈毅的山野虽有参战总兵力共有22个团,但他用于攻城的部队仅6个团,而这6个团在攻城时,还分去将近一半力量打外围据点。因此战役上的优势变为战术上的劣势,结果攻城失败,担任主攻的主力第8师损失严重,伤亡共达2400余人。《陈毅传》总结说:“这是一个值得作战指挥者深刻记取的教训”。

      随后,陈毅20多天未能创造战机,于8月底仓促撤出淮北地区,退至淮海分区。

     毛泽东根据严峻的敌情,在8月29日要求陈毅学习粟裕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路的战法,歼灭一部国军,“你率主力应在睢宁以东地区待机,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如此常保高度士气,纪律亦可改善”,“每次歼敌一团一旅,打五六次,即可造成有利局势”。

    他还指出:“九月正是作战时机,刘邓军、中原军均希望你军配合。此时不打,敌占地愈多,威风愈大,我士气民气均将受损,故必须寻机作战,灭敌人威风,壮自己志气。”

      考虑到陈毅的确不擅长大兵团作战,毛泽东9月初决定,拟派徐向前来山东负责鲁南的军事,并正式通告陈毅。

      作为一名战区指挥员,陈毅当然明白这一考虑的全部含义,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王德回忆说:“有一天夜里,我在值班,陈毅同志走了进来,他心情沉重地对我说:‘我将来还是搞我的文化工作去好了……我们给中央说话也不灵了,提什么意见都不灵了。’”(注释)

     虽然如此,陈毅还是去电中央,表示欢迎徐向前前来。

     毛泽东此时交给陈毅和山东野战军的任务是保卫淮安、淮阴,即“两淮”。

     陈毅决心咸鱼翻身,打一个漂亮仗,改变中央的看法。他于9月11日连发两电给毛泽东并告粟裕等,表示有信心“改变战局”,有把握至少能歼灭国民党军两到三个旅,电报说:“山野决心在淮泗间歼敌,以保卫两淮,以改变战局。部队明晚即可部署就绪。分批歼敌两旅到三旅是有把握的”。(注释)

     但打仗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演讲下棋。陈毅很快被国军“佯攻怵阳、真攻淮阴”的策略迷惑,没有采纳粟裕等人的建议,再次决策失误。

     结果,他的山野主力被桂军一个多师牵制7天之久,动弹不得,两淮遭国军主力乘虚攻击,相继失守。

     陈毅这才感到事态严重,焦急地复电粟裕等人作自我批评,表达了自责之情,同时说明将按粟裕等人的建议行动。电报说:

    “你们对山野行动的意见均正确,同意办理。此次出毛病,没有估计到敌迅速南下,原想避开桂军,控制主力于(六塘)河北,不料蒋军又不来,未碰到他……此次淮北作战,由于主观指导错误,遗(贻)误全局,五内如焚,力图挽救,当尊重兄等建议。”(注释)

      两淮失守,连战失利,华中震动,山东野战军的士气达到低谷。虽然等了20来天,中央告知当年的红四方面军统帅徐向前因病不能前来了,但陈毅一点也轻松不起来。

      10月1日,陈毅致电毛泽东,又作了自我批评,称赞粟裕所在的华中分局:“两次到分局会议,他们战争方针很正确。但我至淮北,战局顾虑太多,决心不够,未能发挥山野力量,有负党与人民的付托。”(注释)

      他还主动表示:“今后集结张(鼎丞)、邓(子恢)、粟(裕)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

      这是陈毅在与粟裕长时间的争论中,因为毛泽东完全支持粟裕以及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辉煌的战果,首次主动提出今后两军合并后“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显然,他的这个表示是在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之后做出的。

      鉴于将士们情绪很大,10月4日,陈毅又给山野主力8师负责人写信,剖析自己与友邻指挥员刘邓、粟裕、陈赓的不足,承担了战役失利决策与部署的责任,信中说:

    “由于三月来战争,山野在淮北未获连续胜利,既未完成截断津浦的任务,内线亦未歼敌,而且丧失五个城;部队撤退多,前进没有转移多,疲困病苦;与各兄弟兵团如刘、邓、粟、陈赓等比较相形见绌”,“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团干部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一个是先打强,即不应打泗县;一个是不坚决守淮阴”,“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

     他最后说:“过去党内同志曾有公论,认为我这个人最善于打败仗。”(注释)

    陈毅的话不假,不只过去,即便眼下,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也传开了“陈毅不会打仗”的话(王昊:《一个老兵心目中的陈毅元帅》)。

     显然,华中、山东处处起火,陈毅疲于应付,后来认为他威望极高,甚至可以帮助屡打胜仗的粟裕压阵的说法,是因为其有元帅军衔带来的副产品,而不是历史事实。

     虽然陈毅曾表示“当尊重兄等建议”,但不久,他与粟裕之间又产生了第三次争论,不打算按原计划与华中野战军合并,准备单独率山东野战军返回山东。他致电毛泽东、粟裕等人:“我意山野必须迅速回鲁”,要“华野派队接替淮海区”。

    10月9日,十分焦急的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给毛泽东发密电,说“这完全是由于陈(毅)对用兵开玩笑所致”,“对陈(毅)此部署决不同意,对陈这几个月在华中指挥亦深表不满”。

    他们也提到让粟裕负责合并后的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即后来的华东野战军)的军事指挥问题,说:“陈、粟、谭应会合一起,不宜分开,使粟能助陈下决心,并便统一山野指挥。”

   值得指出的是,山东的张云逸、黎玉等人在这场争论中,竟也站在张鼎丞、邓子恢、曾山一边。他们后在10月16日致电毛泽东、陈毅,认为山野还是留在淮海与华中野战军集中歼敌有利,而单独返回山东不利:“山野入鲁对整个华东战局不利。”

     鉴于陈毅与粟裕争论后,两人截然不同的战果以及华东战区不利的形势,10月14日,毛泽东致电陈毅,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提醒他对各方利害反思后向中央汇报:

   “现在因感渡运(河)向西作战困难,而主张全军入鲁,假如入鲁后仍感作战困难,打不好仗,而苏北各城尽失,那时结果将如何?且渡运作战是你自己曾经同意之方案。此次你与张、邓、曾会商,亦以渡运作战列为方案之一。何以元亥电又不相同?如按元亥电实行,你与张,邓、粟,谭诸同志间关系是否将生影响?请对各方利害分析再告。”

     最高统帅动怒,陈毅被迫同意留在淮北,决心首先在淮海地区打几个好仗。

     毛泽东一则深感欣慰,一则尚有疑虑。他于10月15日复电陈毅,在徐向前不能前来山东的情况下,明令粟裕负责两军的战役指挥。他说:

     “决心在淮北打仗,甚慰。……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两个月后,在粟裕的战役指挥下,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于12月18日在淮海地区取得了两军会合后的第一个大捷——宿北大捷,实现了粟裕“在全军人鲁以前,应当在淮海地区打一个好仗”的设想,成为华东战局第一个转折的标志。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7/17 17:08:52
老灯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土胡子
等级:版主
文章:2101
积分:36215
注册:2006年8月19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老灯火

发贴心情
续上页

     土木不及一粟:名将胡琏迟到的悲鸣/  张雄文

    朝鲜战争有个有趣的插曲:美国人一度认定与自己当面对敌的志愿军最高指挥官是“林彪将军”(《朝鲜战争》,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室&陆战史研究普及会),而非“谁敢横刀立马”的彭德怀。

     即便在当时,中国公开的文电也从未刻意隐瞒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身份,美国又是拥有最先进情报手段的头号强国,却仍然闹出这天大笑话,不免令人大跌眼镜。

    无独有偶。

    1948年5月,粟裕代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后,在之后的战役中,大多以华东野战军(或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名义签发命令,譬如同年10月23日签发的《淮海战役预备命令》;12月16日签发的《关于嘉奖两广纵队第三团协同友邻作战的通令》;1949年1月签发的《华野全歼杜聿明集团的命令》等。

    但蒋介石和他的部下们,特别是情报部门似乎对此不大敏感,仍然将华东野战军称为“陈毅部”,也依然将早就去了中原野战军担任刘邓副手的陈毅,看作是这支野战军的实际指挥官。

    胡琏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胡琏,字伯玉,陕西华县人,与林彪、曾中生、刘志丹、郭化若、张灵甫等名将一起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他是蒋介石麾下少有的悍将,毛泽东是否有书信称之为“狡如狐,猛如虎”不可考,却的确堪为杰出的将才。他的18军(整编11师)不愧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一直是关内战场粟裕、刘伯承的劲敌。

    但即便如许狡黠多智的他,在淮海战场自己的18军被全歼,只身从双堆集逃脱之后,却一直不知道他长期的真正克星是粟裕。

     1949年1月上旬,侥幸成为漏网之鱼的胡琏在上海住院养伤。不久,蒋介石将他接到南京,命令他“迅速整训旧部,以备续为国用”。

     校长不但不责怪自己12万精兵全军覆没,且既未“成功”,也未“成仁”,因而恼羞成怒来个“挥泪斩马谡”,反倒一如既往的信任器重,胡琏当然十分感激。他认为淮海战役后,战场已延伸到长江流域。这一带地形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联合行动就很困难。

     因此,他表示只要蒋介石能给他一个兵团(3个军),就有信心打败共军。胡琏还踌躇满志地分析说:“盖陈(毅)、刘(伯承)两匪以次的指挥官若粟裕、陈士渠、许世友、杨勇、陈锡联、陈再道、王必成、叶飞等匪酋,皆与我对战多次,根据体认,彼等均非杰出之才,陈、刘两酋不能亲临战阵,彼等必败无疑。」(胡琏《泛述古宁头之战》)

     蒋介石当然不信胡琏只手能“力挽狂澜”的鬼话,否则也不会将黄金外汇偷偷运往台湾,早早准备开溜了。但作为统帅,他不能不为这个屡立战功的部下打气,因此频频点头,以示嘉许。

     仅为战役军团级将领的胡琏很有些自负,说了一批中共名将不堪匹敌,但头脑倒还算清醒,认为自己不是野战军(方面军)级统帅陈毅、刘伯承的对手,只要他俩“不能亲临战阵”,便能击败共军。

     不过,他恰恰没弄明白,粟裕才是华东野战军的军事指挥者与实际最高统帅,陈毅前一年起到的是政委的作用(注释),后两年则根本不在华野总部履职,也就是实际长期“不能亲临战阵”,“亲临战阵”的倒是“陈毅以次”的粟裕。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胡琏连起码的对手都未弄清楚,他的失败与18军的覆灭也是理所当然了。虽然后来侥幸在金门岛上,利用叶飞的麻痹大意与岛屿的地形,全歼了其28军代军长萧锋麾下3个团,算是难得的一次“辉煌”,却终究无补大局。
    1960年代后,胡琏远离了军界,晚年更是赋闲,以文学与历史自娱。1974年还附读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专事研究宋史和现代史。

     他这个“老学生”的大学算没白念,研究也算小有“收获”。最大的成果是,他终于从众多资料里弄明白,当年的华东共军实际主帅是粟裕。

     多年前,一位很有背景的仁兄告诉我:

     ……较之于你们,我有幸见过粟裕的诸多部下(非常遗憾,惟独陈毅、粟裕没见过),儿时见到的叶飞、皮定均、王建安、聂凤智以及入伍后见过的许世友、王必成、韦国清、宋时轮、石一宸等等。尤其石一宸应该大书特书,胡琏身上的弹片就是石将军轰的(石一宸亲历了粟裕的所有战役)。
    ……
    另外,透点新闻(因你是粟裕崇拜者)。被蒋介石称为“超智超勇”的胡琏在其百年诞辰之际,其子胡之光前不久密访大陆。我的同事陪同他去了双堆集,还特地敬仰胡琏一生宿敌粟裕的墓地(粟裕部分骨灰葬于此)。据胡之光说:家父在台湾著书立说,史料存世不少,其间就是不敢提双堆集和粟裕。惟独去世前手捧32块弹片长叹一声:“土木不及一粟”(后得知,弹片取自其身,被石一宸打的)

    这便是众所周知“土木不及一粟”的最早出处。今年6月凤凰卫视播出的《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记录》,在采访胡琏之孙胡敏越时,也证实了这一点。

    一些人有疑问,淮海战场上黄维兵团主要是中原野战军歼灭的,胡琏为何发出“土木不及一粟”的感慨?

    其实,这不难理解。

     胡琏虽是黄维兵团的副司令,但长期率领的是“土木系”的18军(整编11师),也长期借此纵横华东、中原,与粟裕的华东野战军与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为敌。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时,直接参加攻打黄维兵团的华东野战军部队有3纵、7纵、13纵、鲁中南纵队与特纵主力。他们的军服、枪械、作战风格与中野都有很大的不同,胡琏搞不清楚两大野战军的真正最高指挥者,但这一点还是十分明白的。

     华野13纵司令员周志坚回忆说,当他率部接替中野2纵的防区,攻打双堆集时,“这天天一亮他们发现我们这里地形变了,军装变了,一打起来,又发现枪声也变了。地形变,是因为我们连夜挖好了网状的交通沟,使地貌变了样;军装变了,是指中野部队穿灰军装,我们华野穿黄军装。枪声变了,我们用的大都是美式武器。”(注释)

      华野参战的这几个纵队,与赫赫有名的兄弟部队1纵(叶飞、张翼翔)、4纵(陶勇)、6纵(王必成)、9纵(许世友、聂凤智)相比,算是二流部队,但在经过大别山损失的中野面前,又是绝对的主力了。

       对付黄维兵团的核心主力18军,当然得依靠华野这些“绝对主力”。战役中,华野13纵便活捉了18军现任军长杨伯涛;华野7纵在双堆集大展神威,连克大王庄、尖谷堆、平谷堆,歼灭了18军的主力;胡琏本人呢,则被华野3纵洛阳营的团长石一宸打伤。

    可以说,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主要华东野战军歼灭的;中原野战军主要歼灭的是黄维兵团其他部队。

     因此,胡琏在弄明白粟裕是华野的实际最高指挥官之后,感叹“土木不及一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不知道粟裕其实就是他所畏惧的“陈酋”,到最终悲鸣“土木不及一粟”,胡琏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战略欺骗”。这个欺骗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并非毛泽东主观为之。

    他1948年调陈毅到中野,根本就没想到有歼灭蒋介石主力于江北的淮海战役,依然掐着手指头,计算多久能让粟裕分兵渡江。无端调离强大的华野,就任瘦弱中野副职,职责是“建立中原军区经常工作”(注释)的陈毅也尚有情绪。他给周恩来写信说“望将来能随军入川”(注释);到中原野战军后,还说:“东有粟裕指挥,西有刘伯承坐镇,我闲着无事,就去办一所大学吧。”(注释)

     但“时来天地皆同力”,毛泽东这“真龙天子”无心的一招,就将“狡如狐,猛如虎”的胡琏弄晕了,也是军史的一段佳话。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7/17 17:14:28

 3   3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