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花牯”我使用过,有劲,听话!一天犁15担谷田要散早工!但老刘说我用牛太狠了!
96年我们去生产队的时候我还问了社员‘花牯’后来怎么样的结果。老了以后,杀了,吃了。
实现了对人类的‘吃的是草,出的是力,献的是肉。’劳动牛的一生。
十、分化我们的招工
山村的春光特别让人留念和遐想。白的,粉的,红的杜鹃花争香斗艳,布谷鸟“布谷,布谷”的清脆叫声在山间廻旋,小松鼠在在大树上跳来窜去啃吃着松果,山涧丛丛的兰花开了,清澈的溪水不倦的流,杉木的房屋,树皮盖的屋顶,袅袅的炊烟,青石板小路,一节节毛竹从山间引来泉水簌簌的流到房前。一幅绝美的山村春意图。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世上没有不尽的春光。我们乌托邦般宁静的生活也即将被打破!
“扎根农村闹革命!”的口号才刚刚喊响,招工的信息马上就到了。1969年4月,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了,我们学校同届的荷花同学荣幸地代表全省数十万知识青年光荣地出席了九大。九大闭幕后,作为1512名代表之一的荷花来到我们公社传达九大精神,她荣幸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聆听了老人家的讲话,与毛主席一起照相。荷花同学的每一句话,无不激动每一位知青的心,“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主席”。回到大队,大家纷纷表决心,提倡议。激动之余,也有同学上台,喊出了“坚决扎根农村一辈子”的响亮口号!但时间还没有过去一个月,第一批招工就开始了!
第一批招工,在我们大队有五个指标。三男两女。我们队两男一女,小龙队一男一女。男的是到冶建一公司,女的到湘纺。指标下来后,大队招集我们知青开了会,宣布了招工的情况,名额,条件等。随后生产队又召开社员大会推荐。队里的考虑也很周到,知青的领队,在再教育中表现突出的,社员们印象深刻的同学多被推荐。第一批招工的推荐意见比较集中,梁班长、刘同学和女同学小周被推荐点名。随后就是他们填表,到县里体检,政审。通知来了之后,还要办粮食、户口关系。第一批招工的同学,按规定粮食每月四十斤,要交到年底12月,才能转粮食 、户口关系。半年的口粮大概也有四百斤谷,招工是天大的事,再多的粮食也要交。为了自己的同学能够顺利的进厂,留下的知青们没有任何的考虑,帮他们把谷挑到粮站。实际上知青们粮食根本不够吃,大多是寅吃卯粮。吃完了还要家里补贴。挣得的工分还不知能不能换回一年的口粮。所以前面一批又一批的知青招工走了以后,交完了粮食转走了关系,最后走的同学再要走就没有粮食了。记得我、老张同学是几乎最后离开的。那时我们已经没有粮食了,我们只得到处借了一点,从家里带来一些粮票,共凑齐两百多斤粮票交到粮站才转走了粮食户口。
要走了,要分别了,同学们难免一阵儿女情长,聚餐,签字、互送笔记本。千叮咛万嘱咐“一路上,多保重,山高水险……。”
早上,我们挑着他们的行李,将他们送到公社,单位来接人的汽车早早已到,将行李送上卡车,握手、拥抱。“送君送到大路旁,心里几多知心话,风里雨里闹革命,我持扁担望君还!……”
招工无疑把我们这个集体每一个人的心都搅动了。人类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之后,就出现了对资源的占有,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原先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我们也是这样,招工好比是资源的二次分配,我们是一起来的,但不可能一起走。招工是有条件的,要招工就必须要有贫下中农的推荐,要推荐就必须要有好印象,要有好印象,就必须好好劳动。后来大家很快就发现不能仅凭好好劳动,主要因素还要印象和关系…。
27年后回到山佳冲的桃坪与乡亲们合影
后 记
《那年我才十六岁》可以告一段落了。记下的都是当年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十六岁是春的季节。春是万物苏醒的季节,是辛勤耕耘的季节,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人生的春则应是一种体能的“发育”,大脑的“健全”,同时还是一种对世界的“懂得”。我们还谈不上去承担大任,但毕竟已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我们毕竟经历了,经历了生活,经历了社会,经历了困苦,经历了甘甜。这种经历是一种磨砺,所以我们人生的春是磨砺出来的。
十六岁是花的季节。我们的花季虽没有万紫千红,但却还有桃红柳绿,为我们开放的花,淡淡的,无名的,花开无彩,花落无声。有这么一段话,“朋友,春天后面不是秋,何必为年龄而发愁,只要在春花中结好你的果实,又何必在秋霜面前害羞!”我在挚友的墙上看到后,一直作为自己的格言。今天我又更深地理解了它的涵义:花是孕育果实的必须,经过了风霜的花,才会结出甘甜的果!
十六岁是懵懂的时节。他是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年龄,他是充满冲动和幻想的年龄,他是身体和思维逐步成熟的年龄,这个年龄太需要珂护和教育。现在十六岁的,及八零后、九零后当年十六岁时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令人羡慕而他们却丝毫不察觉。可当年我们就是这么走过来了!
我这前面的十节文章,几乎都是十六岁时的经历,除了留下记录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想法。要说有一点就是让人们了解我们的过去是多么的不易!还有就是借《湖南知青网》的一角打一道印痕,鼓一下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