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是进校门右边的小球场,80年代初起了一栋教师宿舍.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这里曾是大礼堂所在地.
好一篇幽幽的抒情散文,可见楼主的深厚文学底蕴,拜读了!
“都说相见不如怀念”经典!有些事情留在记忆里的感觉会更好。
如果您不会发贴或者不会发图片,请参看《入门帮助》,里面有详尽提示。
这三间小屋还在,曾经做过少先队大队部,后来成了我们家和黄垠其老师.杨淑媛老师家的住房,我们家是中间那个窗子,门没了,给封了,60年代住到70年底,全家就从这里遣送农村,记得最清楚,遣送那天,一辆大卡车开到门口,下来几个凶神恶煞的HJ,把我们家的家具用品往车上一顿乱扔,本来不大的房子一下就空了,只留下一条独凳,坐着在等舅舅来接老外公,拄着拐杖泪眼蒙蒙的望着我们,我和妈妈含着泪水一步三回头的就这样离开了他,离开了长沙,那天是1970年12月29日.写到这里,我再也控制不住我的泪水,难忘的小屋,难忘的年代,你留给了我太多的爱和恨啊!
右边曾经是礼堂,左边空地曾经是两间老教室[音乐教室],中间是跑道,远处的新教学楼就是原来的大办公室.一对石狮子还蹲在那里,见证着从孔道学校到文庙坪小学近百年历史.
几个石墩孤零零的扔在了一边,这可是文物咧,哥哥还记得这几个石墩吗?对它你一定也有故事的.
又读斜阳兄的美文,喜欢读斜阳兄的美文!
打开文章,不知不觉就被你细腻的笔触带走,走进了湿漉漉的小巷,走进了天真无邪的童年,走进了无忧无虑的小时候。印象中,冬天的井口总是冒着热气?印象中,初春的桑树,嫩叶苞才刚刚打开,就被同学们摘回去喂蚕宝宝了。还有课桌上的“三八线”,夏日里的竹铺子以及吱吱嘎嘎的响声都历历在目。回忆童年的感觉,总是那么温馨,那么耐人寻味!
右边就是学校隔壁小巷的民房.也就是哥哥文中的小巷.
原大办公室盖起了新的教学楼,但那石狮.石凳还是那么熟悉.
还是那三间小屋,73年妈妈落实政策回来还是住在了这里,79年爸爸落实政策回来,82年我也落实政策也还是住在这里,直到84年才搬家.
这是学校里面的小操坪,原在那坎下的教室不见了,隔壁就是原二中初中部,现在的教师进修学院.
真是好文章!
后栋教学楼和乒乓球场,这里原来都是那种有天井的老教室,远处的民房还是东学巷的民房.深深的小巷住着好多的老同学.
校训
这是现在的第二道校门,上课时就给关了,
现在还办起了家长学校
这个老房子原来是长沙床单厂的漂染车间,小时候我最喜欢趴在靠学校的那扇窗户上看工人在那大染缸里染沙染布了,那时好原始的操作哦.
谢谢各位朋友的跟帖,谢谢楚人君、朵妹子的图片补充。也许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也许是人到老来更怀旧,这么多年走过来,回首往事,青春从迷茫艰难中走过,成年后又为家庭事业拖累,唯有儿时的记忆才更显得亲切、温馨,值得留恋,才真正体会到那种纯净的美。
早听楚人君说过,你外公曾经的住处离文庙坪学校不远,那里原来是一片公馆房子,我们家也住过那里。石狮子曾有一对的,是当年孔道学校镇校之宝,正是文庙的故物,原摆在老办公室花坛的两旁,现在孤零零的遗弃在现代建筑之下,显得不伦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