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何以难得糊涂
很多人都知道郑板桥有一幅“难得糊涂”的字,凡有这幅字的也都能看到下面提的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可有多少人知道郑板桥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写字,又是为何要写这些字的呢?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府兴化县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郑板桥家境贫寒,幼年丧母,由乳母费氏教养,并随父学画,早年就在扬州卖画为生,过着困窘的生活。后由朋友资助才得到读书机会,并应科举而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板桥肯定是很聪明的,他有诗、书、画三绝,他的水墨兰、竹,遍布世界,驰誉中外,故而“扬州八怪”中最受人们称道的是他这个画家。
郑板桥吃了大半辈子苦,读了大半辈子书,总算考了个进士,满以为这下定会走上领导岗位,从此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他得意之极,说:“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不想,出人意料的是他中了进士,吏部诠选时,却不能立即授官。按郑板桥的想法,最好谋一京官,在六部占一职位,于是有人告知他进身之道。他拜访一位当权人物,以谈昔日韩愈上宰相书为由,呈诗求官职。他还呈诗给一位炙手可热的长者,写道“欲寄情人羞自嫁,把诗烧入博山烟”,诗句看似委婉,其实是急切地透露出了求官的心情。郑板桥还煞费苦心地结识了淮南盐运使卢贝曾,为拍这位卢大人的马屁,他还写了一批献媚之作。然而当他踌躇满志以为就要成功时,那卢贝曾却因江南盐政案被皇上“斩立决”了。他不断落空,一晃过了五年。他四处结交文士官员,不惜逢迎拍马低三下四,直到攀上了圣上的叔父郡慎王允禧——一个喜爱书画,愿与文士结交的人。
郑板桥终于在五十二岁时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郑板桥虽也曾“跑官要官”,但他毕竟与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不一样。他出巡时尽量不打出“回避”、“肃静”的牌子,更不搞什么“鸣锣开道”;他时常布衣草鞋微服私访;他还常常寻访帮扶孤儿,多次接济贫困学子。乾隆十七年,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正碰上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全县几十万亩夏粮全部绝收。到了七八月,又连续干旱,气温持高,瘟疫一起,人畜病死无数。一时间,灾民载道,饿殍遍野。郑板桥的《逃荒行》描叙道:“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道旁见遗婴,怜拾置担釜;卖尽自家儿,反为他人抚。”情况如此严重,他上报请求赈灾的折子迟迟没有回音,郑板桥只得责令本县富户开设粥厂供灾民糊口,又发动“干部”带头捐款。并把自己准备寄回老家给儿子看病的钱也全部捐了出来。可这一切仍不能解决问题。郑板桥十万火急地向府衙建议,先斩后奏打开官仓放粮。可知府大人坚决不同意,还警告他说,擅自开仓要按大清律法处以极刑。郑板桥面对凄惨的灾民,决定打开官仓借粮给他们应急,并对下属说:“再等朝廷批文下来,百姓早饿死了,这个责任由我一人承担,决不连累大家。”就这样,他救了灾民却得罪了知府,终究还是被革了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