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瑶池宴
“农民扬德孝晕倒了,知青们快不行了。”七队震惊了,消息不径而走,
大家心里充满了焦虑、担忧和无奈。
沅江县为数不多的“红旗支书”——周连山,心急火燎赶到七队,随即召
开包括贫协委员在内的队务会,他提出:尽快向上级反映队里的缺粮情况,
催促下达返销粮指标,队里马上解决知青的吃饭问题。“我们早已勒紧肚皮
,自己都顾不了自己,哪里有粮食供知青吃。”有的社员说。周支书语调深
沉、严厉:“咯些知青伢妹子十六、七岁离开爹娘,到这举目无亲的地方,
与我们同甘共苦,从某些方面讲,他们的生存能力比我们差,他们比我们更
难、更苦、更作孽。我们冒饭吃,还可以找亲戚朋友帮忙想办法,他们借都
冒得地方借,只硬挺得。他们也是人生父母养的。想想看,我们自己的崽女
饿成这样,会不心痛吗?我们不救他们,会出人命的,他们出了事,谁也负
责不起!从今天起,贫协委员每天要负责知青吃一顿饭,这是政治任务!必
须完成!”
元姑、玉叔两口子忙了一天。晚上接我们队全体知青吃晚饭。走进他家灶
屋,就见木方桌上摆满了辣椒萝卜,扑豆角子,腐乳,还有我们最喜欢吃的
炸辣椒米粉子,干虾子,桌子正中间摆着一碗元姑去年熏制的自家一直舍不
得吃的腊鱼,他们把家里好吃的家珍全部摆上了桌。贤惠的元姑还到几个邻
居家的菜土里,寻找、拼凑,炒出一碗青青的苋菜。这可是难得的青菜,缺
粮的日子,大家菜土里青菜早已所剩无几。揭开锅盖,一大锅白米饭,热气
腾腾,芳香扑鼻。我们正纳闷:元姑家哪来这么多白米饭?元姑看出我们的
心思,笑着说:“这一锅可不全是白米饭,里面放了我亲戚找关系弄来的豆
饼,是黄豆榨油后剩下的渣子,豆渣平时拿来喂猪,现在却是抢手货,搞不
到哩!我把豆饼打碎用水泡发,放到锅里炒干水,佐点盐和米饭焖在一起,
你们尝尝,香不香,好吃啵?”我们一试,真好吃!真香!
知青点没菜没油吃,为了咽下一碗饭,我们习惯在煮饭时多放点水,煮成
米汤,装一碗米汤放点盐,米汤就是菜。米汤泡饭溜进肚子,这是我们常用
的办法。饱尝忍饥挨饿的我们,顾不得讲究斯文与客气,把一桌子饭菜一扫
而光。在知青点里我们哪里吃过这么可口的饭菜,咯不是家常便饭,它赛过
王母娘娘的瑶池宴啊!
第二天,如同元姑家一样,翠姑和陶叔搞好多坛子菜和乡里腊肉,接我
们吃中饭。翠姑端出香喷喷的湖藕焖饭。翠姑是有名的挖藕能手,她告诉我
们:为了这顿饭她跑了几个湖塘,挖了一天的湖藕。翠姑的湖藕饭,浅紫红
色,味儿甜中有咸,又香又柔软。她说:知道我们知青没有油吃,她把藕丁
放很多油,炒熟、炒香,再放盐煮成湖藕饭。
返销粮指标发下来了,队里就吩咐先让知青买米,社员要等分配到户才能
动用。这是对知青的特殊关照和优待。
光阴荏苒,时光流逝,荡涤人生多少记忆。如今我们已两鬓如霜,然而知
青岁月却永志难忘,这些年来尽管尝过无数美味佳肴和名目繁多的炒饭、烩饭
,留在心中的还是那香甜可口的豆渣、湖藕饭。
三十多年过去了,周支书、元姑、玉叔、翠姑、陶叔、乡亲们,你们还健
在吗?你们还好吗?我想念你们!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饭之恩,救命之恩呢?我用什么报答
你们——我的父老乡亲!金钱物质吗?我不能!迫于生计,我还在奔波劳累,
我只能铭记、感恩——用我的心!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