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梨园弟子,我的心也在流血!
我的父亲,12岁开始学戏,后拜师贺华元唱大花脸。母亲是唱靠把的,也是十多岁就从乡下进城市学戏,两人为湘剧活了一辈子!可我几个兄弟姐妹都没有接这个脚。
湘剧,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现在列入国务院颁布的保护之列。用不着我耽心,还过几十年,肯怕就要到博物馆去看看资料,才知有一个什么湘剧了!
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地方大剧种(比京剧还早),我是从小到大,看着她从兴旺到衰败的见证人之一,小时候,我就坐在台上,看着父辈们演出,至今也喜欢听,高兴的时候,也哼一两句的。老一辈的艺人都早已作古,还留下了几颗"活化石",也不久于人世了!
谢谢师嫣领衔发掘如此冷酷的题材,找到了像范正明、董武炎、左大玢、曾金贵等老一辈的艺术家,应该说,还有像曹汝龙、王守信等58年学戏的另一班人。
这篇很不错的《寻找湘剧》的视频,只是抛砖引玉之作!我想,应该由政府出面,抢救性的好好的整理一套湘剧的资料片,才对得起历史!因湘剧艺术的消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
前两天就看到师管录制的[寻找湘剧]视频,心里颇有些震撼,当即跟帖感概了一番。不料电脑突发故障,几百字瞬间就丢了。
我也是个梨园子弟,打小就喜爱戏曲,对湘剧算是情有独钟。父亲自小迷恋湘剧,虽未入科班,造诣颇深,解放初期,能登台主演[黄鹤楼][讨荆州]等剧目。浏阳自古也是个''戏窝子'',出了不少名票名角。据有关史料记载,湘剧的发源地就是浏阳金刚的''老岸堂''。父亲解放初期本想去长沙加入湘剧团,因家庭拖累,只好在本地组建花鼓剧团改唱花鼓戏,一唱唱了几十年,一肚子的湘戏埋没了。父亲嗜戏如命却不要我们接班,七兄妹没一个唱戏的。八十年代末父亲退休后,我总想为他整理一些湘剧资料出来,特别是高腔剧目,如他演唱的[伯牙摔琴],听了真叫人珠泪双流。怎奈当时我工作太忙,等我有了时间,父亲又撒手人寰了,成了永远的遗撼。
回想起七十年代未开放传统戏的时候,我们县有三个湘剧团,都是由长沙湘剧界的名老艺人来组建的,着实红火了几年,可现在的状况确实悲哀。想听湘剧除非到''弹四郎''的地方去听,而且还是变了味的''四不象''。
我九七年下岗后总想找门乐子,玩湘剧无门,于是邀了一班人玩京剧玩到现在,虽玩出了一些门道,可心里总还是惦记着那耳熟能详的湘剧。
概而言之,现在倍受冷遇的不仅仅是湘剧和一些地方剧种,被尊为国粹的京剧也好不了多少。传统剧种之所以不太受社会的欢迎,这不是上一辈人的错,也不是年青人的错,而是教育,宣传方面的失误。如果能用''超级女声,超级摩特,超极选美''这些宣传造势的十分之一,湘剧等一些传统剧种的现状何致如此?如果我们的教育系统和宣传机器紧密配合,如果年青一代有了解它的机会,有接触它的途径,相信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和我们一样,会十分乐意并很快能接受传统艺术。
只要湘剧的根还在,这棵古树就一定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我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