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四节玉琮高16.6厘米、宽11厘米,灰白色透闪石软玉,不透明。器表呈现黄、黑、褐等多色沁斑。器呈方柱体,是由一块质地细密的上佳整玉琢磨完成,外方内圆,中空。器分四节,每节上的平行直线纹平直而规整,线条纤细而流畅。中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内壁光洁圆滑。器表色彩缤纷,整体厚重,气势不凡,制作规整,加工精细.这件玉琮无论从重量大小还是制作的精细程度上看,都是目前所见商周时期玉琮的精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是四川盆地青铜文化中自有玉琮的代表和典范。
从纹饰看,它与十节玉琮有明显的不同。在每节上刻划九道平行直线纹,三道为一组,平行直线纹平直而规整,线条纤细而流畅。该器通体打磨光洁,内璧异常光滑平整,不见使用痕迹。
中国古代玉器的钻孔主要是用竹、骨、木、石等管、柱状工具加解玉砂蘸水不断在玉料上旋转碾磨而成。管钻由于依靠粗砂碾磨,常在孔壁留有螺旋状痕迹;两面对钻时,由于两面圆心定位的偏差,或钻孔不直,常在孔壁上留下错位的台痕。而这件重量达3981克的器物,中孔两端大,中间小,明显为两面对钻而成,但孔壁却不见对钻时常易留下的错位台痕,且内壁异常的光洁、平整和圆滑,我们仅在器一端的射孔沿上发现了两圈极浅的管钻痕迹,说明此器在钻孔完成后对内壁进行了精心的打磨。此件玉琮在形式上区别于以往所出的三代玉琮。它较多保留了良渚文化晚期玉琮体形高大,分节分槽的风格,制作上又带有明显的商式玉琮简朴平实的作风。
在网上找了张更清楚的PP:
玉璋《周礼》中曾载璋为六瑞之一,是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重要的礼器,同时也是社会等级与权力的代表。但什么样的器物是璋,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说明,因此一直以来学术界都存在很大分歧,称呼也很混乱。有牙璋、刀形端刃器、耜形端刃器、骨铲形玉器等多种说法,目前,学者们多称这类器物为璋。关于璋的用途,也有祭天、拜日、祈年、兵符等多种观点。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一件玉璋上刻划一个图案,是在两个山峰的外侧各插有一件璋,璋的刃口向上,柄部向下,说明玉璋在古蜀祭祀活动中可能是作为祭祀山川的礼器。二号坑还出土了一件两臂平抬,双手执握刃部向上的玉璋作祭拜状的小铜人像,则为我们生动地显示出了古蜀祭祀活动中玉璋的使用方法。
长25.2;宽7.2;厚0.6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玉璋器形较小,呈长条形。身宽大而尾部窄长,前端宽薄,末端厚而窄,身两侧略内收。前端叉形刃向两侧展开,刃锋利,刃端呈凹弧形,多齿状扉棱向器身两侧充分展开,恍若张开的翅膀,极为美观漂亮。
璋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礼器之一,在所谓礼拜天地四方之中,璋被认为是用来“礼南方”的器物,一般认为它最主要的用途是祭山。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了一件铜持璋跪坐人像(见图),非常直观的表现了璋在古代作为祭祀礼器的用途。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一件玉璋上的刻划图案(见图),则更直接地表现了璋的祭祀主题。玉璋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末期,与此类似的双阑玉璋在二里头文化的中心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也有发现,联系到三星堆文化中多见二里头文化因素,玉璋的形制及用途应当也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影响。 <--right end--><-- foot-->
结束语:
在灿烂的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长河里,三星堆的出现,总是和神秘相连,与奇异为伴:夸张的造型、诡谲的想像、精妙的工艺……自1929年广汉农民燕道诚修渠发现了这批宝藏以来,三星堆,就一直是世人探讨的永恒谜题。而2001年初,在成都市西北角发现的金沙遗址则被学术界视为三星堆文化的延续……
三星堆研究院院长肖先进告诉记者,关于三星堆文化源起和消亡的考古争论一直未停止。正因为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物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更为古蜀文明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雄踞西南的古蜀国是中国古代中原周边地区颇具典型意义的“古国”之一,但史籍却鲜见蜀史之详载。三星堆遗址和金沙村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则在很大程度上廓清了历史迷雾,揭示出古蜀国实具悠久历史,古蜀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模式和文化类型,它在中国古代区系文化中具有显著地域政治特征和鲜明文化特色。“三星堆-金沙”,两处遗存文化之光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先秦时期长江上游文明的灿烂图景。
这两个遗址讲述的都是古蜀国的文明传奇,古蜀国一共经历了5个王朝,但都缺乏文字记载,这两个遗址弥补了这方面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