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如歌4
文革以前,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电影《青春之歌》里的场景,一直是年轻人瞳景的梦牵魂绕的地方,而里面的正面人物,却是大家羡慕的景仰的榜样。
我在农村的六年里,三年插队三年代课,我所经历的事,有点象新版青春之歌。我所认识的人,就象一句歌词里唱的一样:从来都不会想起,永远都不会忘记......
第四章 我与教育事业是同成长
一 豆蔻年华
用豆蔻年华,风华正茂,情窦初开来形容当时的知青,本来是再合适不过的。但是谁知道呢?这些词都被封存了。尽管这样,人,只要是人,还是有情窦初开的时候。青春期总是要到来的。因为青春,因为年少,因为燥动,因为希望,因而爱美,因而奋力的寻找,本该属于青年人拥有的东西。
“知青之歌”在这个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第二次握手》成为传抄读本,在风华正茂的读书人手中传递。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卡秋沙>,<摇篮曲>,等前苏联卫国战争歌曲,让豆蔻年华充满着想象和羡慕之情。“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细又长……”,成了田间地头的口头调调。
时间到了七三年底,那时在大队任小学教员的妹妹,以经被推荐上了县里的师范。名为“岳阳师范临湘分校”。我仍在八家畈中学任体育代课教师。
当时,爸爸妈妈还在老家,接受再教育。我的经济来源,就是每月的代课费三十元,除了定额扣除九元伙食费,剩的钱就是同老师一起加餐打牙祭。
记得当时我最得意的一条裤子,就是大姑妈从西安寄来的,深蓝色的空军军裤。这条裤子不光颜色好,布也挺厚,穿起来有挺拔感。
外面有很多知青,被城里的人招工走了,有些知青因家庭背景不好,觉得招工无望,开始筹划着在本地成家。说得不好听,当时我一面在代课,一面在准备第二职业。
学做木工活,那个念头是在生产队时产生的,因为我没有钱,但做木工也不要多少资本。后来,到了中学每月有几块钱积蓄,就想着买一个,用铁丝加工钉子的手动机器。这个想法是因为那次带操的失败后产生的。我多次想到,我算不上个称职的好老师,总有一天要被淘汰的。虽然,我经过努力,已经能够胜任带操,但对教师职业的神圣产生了的敬畏,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当然,我这些想法我谁也没告诉,就连对我有知遇之恩的贺老师也不知道。每天我照样精神抖擞,中气十足,这样的日子才叫憋屈。没有浪慢,没有温情,不知道除严格纪律、除要求学生吃苦、自己带头以外,我还能做什么?
学生走了一拨,又一拨,我的教学陷入了彷徨,原始的对篮球,对竞赛的状态产生的冲动,早已失去支撑力了。因为神经一直绷得太紧,我渴望改变,我需要调整。
一个星期六,学生全部离校,我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开始睡觉。一觉睡到第二天的旁晚,学生回校要开始晚自习了。校工到每个教师房间,送煤油点灯时,才把我喊醒。
我问他:我是怎么了?
我在哪儿啊?
后来才知道,我昏睡了二十六小时,
我差点迷失了自己!
二 一纸通知书
一九七四年,我受益于邓老总复职后,抓生产,抓教育,整顿全国经济状况的总形势。我被一纸录取通知书,召唤到了湖师大体育系,岳阳分院。
从此,开始了不一样的,有尊严的,又浪慢的生活。
“我会当一个好教师的”。是的!
当时,我就这么想!
全文完
(说到这里:我还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湖师大体育系的谢春荣老师!)
二〇〇九年七月一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