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3
文革以前,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电影《青春之歌》里的场景,一直是年轻人瞳景的梦牵魂绕的地方,而里面的正面人物,却是大家羡慕的景仰的榜样。
我在农村的六年里,三年插队三年代课,我所经历的事,有点象新版青春之歌。我所认识的人,就象一句歌词里唱的一样:从来都不会想起,永远都不会忘记......
第三章 青年之歌在山坳间飘荡
一 教育的快车道快而无力
一个人一生中不可能不犯错误,有的错误可以改,有的错误将遗憾终生。我们这个民族饱经风霜,前人智慧之明灯,普照大地。按理说,生活的道路,应该是平坦的明智的。可是强权,独裁当道,人们往往看不清道路,生活节奏越快,则离目标越远。
文化大革命事与愿违,社会严重退步,人口增长,生产、生活却严重落后。
当时,中央文革,发出了指令:农村要搞九年制教育,于是小学六年变成了五年,初中三年变成了二年,高中也是二年了。大队要办完全小学,公社办的初中要升级办高中。于是初三就成了高一。
中学教师不够,就从村办小学中调年资高的,认真负责的教师来补充。小学教师不够,就从回乡知青或下乡知青中抽调。
我从一个初中代课教师,变成了高中代课教师。可是,初中学校办高中,经验不足,教才不够,发展后劲不足,都成了学校的问题。初三学生跳级成了高一学生,他们内心暗喜,但大多数缺少自信,不失盲然。
教师教学也无章法。就在这时那个首长又发出了指示: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事。于是,公社为我们中学,分了一片山地。名日:学农基地,要求在年底全部种上树苗,与公社林场连成一片。
那时的学生底子差,学高中数理化不容易,可是挖坑种树却是好手。再说老师教高中“数理化”,也不轻松。有种树的时间,正好可以缓和一下,教师与学生的矛盾。
任务下达后,我和另外几个老师,带了几个学生,先行进山,为全校大部队开进山里打前站,我们的任务是:一找师生住处,二准备进山路线,三勘测各班级具体实分面积,开垦一小块样板林地基。时间是三到四天。
贺老师这一次与我们同行,每晚收工后,他总是叫上我,在他的房间里,用自己带的小煤油炉,煮上一点腊肉,一点腊鱼。加上我们两个分到的那一份菜,倒在一起再放点油,过起了小灶生活。而我则将事先准备好的,七毛五一斤的白酒一人倒二两。两人自斟自饮。
酒是辛辣的,菜是好吃些的,贺老师以前任初中教导主任,每天快乐多话、幽默建谈,如果有酒就更是能侃侃而谈。现在是高中学校的教务主任了,职位高了话反而少了。我知道他压力大。但我更感觉到贺老师还有一个心病,就是:高中学生名不副实,说话、做事,总与他们的高中名份不符,火候差得太多了……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办学校也是一样。因为种树是种不出优秀的高中生的。再加上当时没有恢复高考,学生高中毕业,要么失学,要么回乡。国家总有一天是需要大量的,有用的人才的,......学校办成这样!作为老教师,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得清清楚楚的!这样下去不行!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可是,唉!
谁敢说呢?
二 青春之歌在大山中回荡
这次为开辟学农基地,打前站,我和学生们又开山又劈路,带着兴奋的学生们起早摸黑,表现不错。有贺主任作证,我被共青团组织肯定,并被吸纳为共青团员。
学校认为:全校出动上学农基地,这是一个极好的政治教育机会,一定要好好组织,力保安全,二保质量,三要有声有色。此次活动全校共分三批出发。每批三个班,每班时间为一周,其它的班级在校正常上课。
从团干部嘴里知道,各班都准备了红旗、彩旗还有罗鼓。团组织还准让新入团教师和学生一起,火线战地入团宣誓。
我随第一批队伍出发了,贺主任是总指挥,我是联络员。到山上,第一天要带着各班的班主任,班委察看地形,讲解林基地的施工要求。第一道工序就是砍倒砍光杂树。第二工序就是开挖梯田。第三就是挖坑。第四就是上草木灰做肥料。第五就是种树苗。我跑上跑下,四处串联,基本安排好以后,学生大部队在坡底一字排开,从下往上,没等下达开始口令,有的班已挥刃奋力向上了。
说来话长,有些情节我也记不清了,我只记得六天的工作,四天就完成了。林基地上彩旗、红旗飘舞。休息时罗鼓喧天,还有班与班之间还拉歌。为了加快进度,学校的厨师把饭菜送到了工地。转眼间半边山头被师生剃了个干干净净。下是午收工前,各班把砍下来的树木杂草拢一拢,一把火烧成了灰肥。
这几天有的累了,有的病了,有的笑了,有的哭了。唱的唱了,闹的闹了。几天下来学生有的手掌磨起了泡,老师的声音嘶哑了。吃饭在工地,睡觉睡地埔。大口吃饭,大碗喝水,下雨一样流汗。挤着睡觉,翻身要喊:“预备---起”。用学生的话说:有点风餐露宿的味道,很剌激,很革命。几天的日子,感受就象是回到了战争年代,好玩、好爽。
我记得临收工回校的前一天晚上,篝火晚会也开的很好。我们宿营的生产队,叫黑山队二十几户人家,有一块小坪。那天由团委张老师,就是那个长沙老师主持。内容有击鼓传花,有大合唱:主席语录歌,有个人独唱《南泥湾》,〈一条大河〉,〈红灯记选段〉。有宣布各班表现突出的表扬名单。最后是新团员宣誓。
回忆起这段经历就象发生在昨天,我一边打字,一边回味当时的情景,为什么会是这样?越是艰苦的年代越有激情!学生很年轻,其实我们比他们大不了几岁。要说歌声飘荡在山谷,让人记忆深刻,还不如说:是青春的汗水和稚嫩的小手上的血泡、血水,让人过目难忘。
难道不是吗?
二〇〇九年七月四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