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长沙有个南门口,一讲大家都清楚......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湖南知青天地之间湖湘軼事 → [灌水]读书之乐


您是本帖的第 282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灌水]读书之乐
老灯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土胡子
等级:版主
文章:2101
积分:36215
注册:2006年8月19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老灯火

发贴心情
[灌水]读书之乐

读书之乐


      前几天在二泉侃了一通“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后,忽然想,都说现在人们浮躁不读书,自己所说似为庄子语,但不记得在《庄子》哪一篇?于是急急翻出我那本天津古籍书店87年版《庄子》,一时竟找不到出处;静下心翻了大半小时,才在“外篇。秋水”查到惠子与庄子谈鱼之乐的此话。忽然又想,包括自己在内,还有几人记得读书之乐?

      央视十套“百家讲坛”栏目近日热播某高级教师的“正说多尔衮”。有一段说到,多尔褒假模假样令手下砍掉吊死前朝崇祯皇帝的“大逆不道”的歪脖子槐树,我们现所见槐树是清代补种……我不免犯了疑:1985年上景山时“崇祯皇帝自缢处”标牌下有说明文字,“原树巳于一年前枯死,现所见树为后补种”(当时所见确为一直径不足10厘米幼树),只不知那枯死“原树”是吊死崇祯皇帝的“原树”,还是多尔衮下令砍掉后补种的“原树”?反正两年前再上景山,那株二十年前补栽的树巳成参天大树。

      于是我想到,感兴趣的文史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还是读一点原出处的史料好。好在现在网上书城很多,我找到从未涉猎的《清史稿》,认真拜读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的后金兴衰史。如果某老师再侃起什么“松锦之战”,我再也不会那么茫然,而是如读过《史记》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一样,知道出自《清史稿》有二十五本纪、一百三十五志、五十三表和列传三百十六等名目。虽然如东坡先生所云,“好读书不求甚解”。

      一度常去的知青网站借用的服务器空间到期,在某些有活动能量的网友重租空间后,许多网友发文庆祝关闭近半月戏称“村子”的知青网站重开。我也借用一首《摸鱼儿》词凑热闹,“喜狸猫,久久呆望,新村阳光再艳……”基本由网友名(或谐音)如狸猫、久久、老呆、阳光等嵌成。该网站诗歌散文版主指出,《摸鱼儿》嵌入网友名诙谐有趣,但似有几处出律(其实我本来就怕依平仄亦步亦趋填词)。我就拿从网上书城读来的范本,如《白香词谱》和《钦定词谱》来说事。我说“摸鱼”有近十种摸法,且句子长短不尽一致(有点象孔乙己拿茴香豆有四种写法唬人);我又把从《南方周末》拾来的《毛泽东诗词琐谈》关于毛诗词也有一些出律处略述一番,俨然于诗词颇有心得。

      有时候翻了几本书也可唬人,想某些道貌岸然的“饱学之士”可能比我弄《摸鱼儿》更能唬人。

      有人会说,不闻“寒窗苦读”这句话吗?为了功名饱受枯躁的八股文之苦,包括耐得寂寞,死记呆背,寒来暑往枯坐孤灯,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栖身僧舍日食一粥的苦读,哪来读书之乐?

      我要说的是没有任何功利思想,读“闲书”的快乐,提高自己文化品位的快乐。没有功名的压力,聆听骑在牛背上走出函谷关老子在《道德经》中智慧语言,什么“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有昨日吃棕子想起的屈大夫,他在《楚辞.卜居》中的思考,“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骛争食乎?”也是发人深省(虽有人云此系秦汉人托屈大夫名所作)。

      甚至为人们鄙视的“地摊文学”有时也可一读。如不入大雅之堂的《蒙学十篇》,其中《增广贤文》“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不也令贪恋身外之物者深思吗?

      当然,要了解当代青年人的思绪和他们多彩的内心世界,女儿看的刘墉(台湾作者,不是那位“刘罗锅”)《不是教你诈》和《哈利.波特》等书也值得一读。

      曾踏着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足迹游莫高窟、天一阁、“白发苏州”,回味庐山、洞庭、三峡之旅种种情趣。余秋雨先生说过:“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深同先生此感。把读书当作与智者谈心,随逸士神游,一种闲情逸致,才能充分享受读书之乐。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7/4 0:00:16
老灯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土胡子
等级:版主
文章:2101
积分:36215
注册:2006年8月19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老灯火

发贴心情
偶然翻到旧文,聊发轶事充数。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7/4 0:02:05
开山炮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知青(VIP)
文章:184
积分:2159
注册:2007年9月23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开山炮

发贴心情

       人称活到老学到老,刚看报摘“捉出高考作文中的错别字”就有点汗颜,自诩有一定文字基础的本人有的字如“可望不可及”就不清白。

       以下是今年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括号内为正确字)

       震憾(撼)    决(绝)对 溶(融)合  做(作)为 避(庇)护  幅(辐)射   渲(宣)泄   拖杳(沓)  

      摹(模)仿   不记(计)其数        融汇(会)贯通   水乳交溶(融)   无(毋)庸置疑

      指手划(画)脚  精(筋)疲力尽   置(掷)地有声     凭(平)心而论    鬼斧神功(工)   可望不可及(即)……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7/6 10:27:36
晴天蓝蓝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版主
文章:1112
积分:13859
注册:2007年5月1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晴天蓝蓝

发贴心情

    读书之乐------知道,但做到很难:我现在喜欢读的不是提高自己的书,而只是一些趣味性的杂志了。有很多时候就想:读这样的书只是消磨时间而已。但有这类的书时就是控不住自己要看。真正的文学类的书,自己很想抽点时间看看。但总是觉得没有“时间”。很懒惰了。

    开山炮说的今年的高考作文,我想对于高考这样有时间限制的文章,学生在作了其它的题后,赶忙写的,这样的错别字在所难免。而我们的广告牌上都会有很多的不应该错的字,被咬文嚼字挑出来,那直是不应该。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7/6 22:56:46
老灯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土胡子
等级:版主
文章:2101
积分:36215
注册:2006年8月19日
5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老灯火

发贴心情

    不知蓝蓝是教哪科的老师,灯火在老师面前谈读书班门弄斧。

      再补一篇乱谈旧文。

    

“硬伤”与“软伤”——读书偶得


上网查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资料,见清废帝溥义封其谥号“忠悫公”一节,言及友人陈寅恪等为其自沉后治丧等事。内中特别在“恪”字后标拼音que(第四声),并附注因陈先生系客家人而客家话读“恪”为que,故陈寅恪先生名之“恪”依客家话读此音;但又言,亦有人依常读“恪”为ke,先生亦认可。翻《新华字典》,“恪”字只有ke读音;翻《辞海》,除了“恪”字读音ke,另有括号(旧读que)。看来网上有些资料也如人们常说的“硬伤”,如此例注明陈寅恪先生之“恪”依旧音读que即可,怎会因国学大师陈先生是客家人读“恪”为que,圈子里人就把此字读que呢?

说到此,不免有点汗颜,半年前与知青网朋友在中大聚会,席间朋友谈起曾去附近陈先生故居遛达,我就是把大师名字中“恪”读ke的,足见自己“附庸风雅”而不“雅”也!好在当时觥筹交错,内中几位教授朋友如对国学深有心得的破衣先生在嘈杂的餐厅未听清,否则破衣先生早就会象往常一样暗暗在网站短信里提出“非议”了。

不过又有些为陈先生悲哀。这样的“硬伤”把一位颇孚众望的学界巨子弄得象学阀一样,好象他家乡客家话读此音,这个字就要读此音……那不也象武则天硬为自己的名字造出个曌字一样霸道?当然还有比武曌更霸道的“硬伤”,过去为避帝王讳,硬是生生把家谕户晓的名词更改,尽管历史往往又恢复了其原称。偶翻《古文观止》见“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后注云:“茂才,秀才。后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说起“茂才”,现在有几人知是何物?但说到“秀才”,可能三岁小儿都知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秀才碰到兵,有理讲不清”……

至于汉字读音不按常理出牌,大概还有首都的一些地名才有此资格。如前门的大栅栏,外地人见街牌“大栅栏”三字,一般会读成da zha lan,可北京人就是牛,这三字读da sha la,而且字正腔圆的央视主播也要循此例。有些汉字读音的变化人们巳习以为常了。如“叶公好龙”,谁还会把“叶”读she呢?可这故事发生在古代she地,不读she巳失去其成为成语的渊源。“大夫”有几人还把“大”读dai呢?可这大夫不唯是古代大臣之称,自宋把官内医官设大夫以下官阶民间又把医生称大夫,许多人叫成了da fu。不过,这些巳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硬伤”少人置疑,是否可称“软伤”了?

大概拼音文字无此一字多音现象。英语Rose就是读Rose,White就是读White。当然,一字多义中西皆有之,如Rose既是指玫瑰,也可用作人名露丝;White既是形容白色的,也用作人名怀特。拼音文字中护照人名大概不会出现此现象:有某人重阳节前后生,长辈为其取名重九。7年前赴俄罗斯旅游办的护照英文名为拼音chong jiu,前2年赴欧洲办的新护照英文名就打成zhong jiu了……如果外国朋友同时看到这2本护照,大概真要“判若二人”了。

最多的“硬伤”,当然是如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理水》中批判过对历史人物的硬伤(有的版本曾指名道姓言鲁迅是讽某知名教授“禹是一条虫”说):

“你们是受了谣言的骗。其实并没有所谓‘禹’,‘禹’是一条虫,虫……虫……会治水吗?我看‘鲧’也没有的,‘鲧’是一条鱼,鱼……鱼……会治水吗?”

……乡下人站起来反驳学者,“人里面是有叫作阿禹的”,“况且‘禹’也不是虫,这是我们乡下人的简笔字,老爷们都写作‘禺’,是大猴子……”

“人有叫大……大……猴子的吗?”学者跳起来了,连忙嚥下没有嚼烂的一块洋面包,鼻子红到发紫。

“有呀,连叫阿狗、阿猫的也有。”乡下人回答。

……

七十余年过去,鲁迅先生笔下对历史人物“硬伤”的故事仍跃然纸上。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等书90年代末一炮走红后,我曾循书中足迹踏访敦煌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17号窟,去宁波观“天一阁”,赡都江堰青城山二王庙……自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与《山居笔记》走红以后,批评的文字也不少。某著名出版社出了本既有热评也有批评的专集99年版《余秋雨现象批判》。总以为言之凿凿,翻了一下就束之高阁。写到“硬伤”,心想当时这本书有许多评余先生“硬伤”处,何不引用一下?随手一翻,觉得有些刺还是挑得挺细心的。如周先生评《文化苦旅.阳关雪》中“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周先生说,“天呐,您真是在‘人头济济’的场合‘摸’向寒山寺的吗?您是在‘摸寺’还是‘摸人’呢?”灯火读到此也不免要附句不恭的话,人们往往用“人才济济”形容人才云集,而对拥挤的人群一般是用“人头攒动”之类词语形容。

梅先生的文评就不敢苟同了。他评《山居笔记.十万进士》时指出,余先生在此文中将本是进士的王维、贺知章“点”了状元,是一大“硬伤”。我瞪大眼睛把书柜《山居笔记》中《十万进士》一文读了2遍也未找到言王维、贺知章“点”了状元之句,只有引《集异记》“歧王看重王维之才,荐与公主,向考官打招呼,成为京兆尹上报第一人……”京兆尹上报第一人有望点状元,但不是巳点状元。文中更未见贺知章名,看来评者未细读此文,所论是对余先生的“硬伤”了。未必我们读的书不是一个版本?俺可是8年前在市内最大的书店花了30大毛买的正版。

还是前面提到的周先生,对余先生的《文化苦旅.洞庭一角》评道“硬生生把虞舜与娥皇、女英的夫妻关系改编成父女关系,使迷人的‘湘妃竹’传说退化成与爱情无涉的孝悌故事。”也许周先生提到的是传闻余先生曾于1999年夏在千年岳簏书院“设坛论道”谈娥皇、女英为舜女儿的口误,翻开手头1996年版《文化苦旅》,赫然写着“……君山还是一派开放襟怀。它的腹地,有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坟墓,飘忽瑰艳的神话……”没说错呀,毛泽东七律诗《答友人》中曾咏两位帝子本就是尧之女儿,舜之二妃呀!如果对“人头济济”评得有见地,此处论者还未细看原文即加评论,却是“硬伤”了。本想引为评余先生“硬伤”的例子,幸好认真翻了下原著,否则也要贻笑大方。

有些论者未及细读原著即滥加评论,正是现在一些人做学问急功近利的急躁体现。不唯原著作者,想必许多读者细究这些文字也有种“很受伤”的感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大概余先生也有几分感悟,他在《十万进士》中评那些科举主考官“你曾经引为自豪的全部学问背后,可能都掩藏着一个个陷阱”……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7/9 15:27:47
晴天蓝蓝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版主
文章:1112
积分:13859
注册:2007年5月1日
6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晴天蓝蓝

发贴心情
    不知道没关系,但我告诉你,我不是教语文的。我自己还在努力地学习,总想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因为以前耽搁了,要想补上不容易。谢谢你在文章中说了那么多的硬件与软件,学习了。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7/9 20:22:35
老灯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土胡子
等级:版主
文章:2101
积分:36215
注册:2006年8月19日
7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老灯火

发贴心情

   由于晴天蓝蓝、马畔闲人、绿碧岭兄和许多湖知网友在轶事发帖交流,所以轶事虽冷门却也不乏朋友,轶事也收藏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稿。高兴与朋友们交流中获益非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7/10 14:22:10

 7   7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