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下放的那一天---不知天高地厚
1972年3月5日,我下乡了,下放地:浏阳永和原种场.这个日子刻骨铭心,除了是自己新的命运的启程非常特殊难以忘怀之外,也很巧合的与毛领导和雷锋联在一起了,这是那都知晓的重要题词记念的日子.
这一天的到来,我可能与其他一同下放的兄弟姐妹有着不同的更多的经历和感受.
1) 我们那届高中毕业是在1971年的阳历年底吧.约在12月上旬,我因那时的所谓品学兼优而被推荐到中南工大读书,我们那一届浏阳一中就2个高中班:45,46班,97个学生,约有一半以上是农村的.能够直接上大学,在当时是多么荣耀啊,况且全届只2个名额.可是得到这好信息不过三天,我这机会就丧失了,理由是:读大学要工农兵子弟,我的家庭(父母)要算小知识份子,不够条件.其实不然,以后才知是政审原因没通过.为了安慰我,学校便通知我留校,办校办工厂.也行吧,我想.可是也没出几天,这留校之事又泡汤了.理由是:城镇毕业生都要下乡,特别象我这样的,更要带头.可能学校为突出我一点,便安排我与3个同学到县知青办协助搞好我们那一届的初高中生的下放摸底与安置.我记得是12月22号去的县知青办报到.当时在县知青办工作的有:王二聚,张磊,张伯棠,还有姓高姓杨的两位大姐等六七号人吧.在那我们协助工作了近20天,把那批近300人集中下放的农林牧渔等场安置妥当,并到派出所下了(转移了)城镇户口.记得1972年春节前,知青办发了6块钱给我们予以奖(鼓)励.
2) 有一天,知青办负责人王二聚对我说:东方,现在省里树的知青样榜点---张坊志耘队---力量薄弱,你带10个人去,把这面红旗扛起来,好吗?这10人由你去挑.当时我这热血青年是不说二话的:好吧,一颗红心交给党,党叫干啥就干啥.于是,我在我们那届高中生里抽选了9人,约定到老城关镇开会.可是,大家在会上都一言不发.最后,领导就说,到哪都是上山下乡干革命,就按原来安排的去吧.在离开县知青办的前2天,王二聚主任对我说:东方,我们考虑了,你就当这批下放的知青营长,兼去永和农场的知青连长.怎么样?我说,我们大多数高中同学都去了官渡林场,我去那好吗?王二聚说:农场力量薄弱一点,你就去那吧.还有,你准备一幅对联,为3月5号下放欢送会的会场用.可以吗?我看到一切都是这么铁定了,就只好点了点头.我于是最后一个去转了户口,并在家琢磨起了这幅对联.
3) 1972年3月5日,早上正7点,县大操坪(现在的才常广场),春寒风冷.我与那天同下放官渡林场的知青胡小拉几乎同时到达,任务是,先把会场的对子挂好.这会场的主席台其实是树桩木板和竹架搭起来的.可高却达七米以上.我与小拉将对联抹上浆糊,就说:这是副一字楼梯啊,人上去会一晃一晃的,胆小的还真不敢上呢.你敢吗?小拉一副无所谓的神情.我说:那好,来,都体验一下,每人帖一边,怎么样?他说,好.于是,我把"一颗红心听党召唤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上联做两次爬上颤悠悠的一字梯贴好,小拉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送知青翱翔意气风发谱新篇"也分两次帖了上去.最后,这顶上的横幅"浏阳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欢送大会"怎么弄上去啊?只有一个梯子呢.我想了想,对小拉说:把绳子先将横幅粘好,你牵一边先上,我将另一边拉开,把绳留长一点,对好正中,我在下面拉着展到左边去,也做两次挂就行了.如此这般,也就顺利的挂好.弄了近一个小时,看到我俩能为知青下放先做了这么个好事,都会心的笑了.
4) 把会标挂好,时间大概是八点左右吧.我便急着回家,去准备人生里程的第一次久别家里的行囊.好在我家离大操坪不远,几分钟就回来了.这里是一条古老幽深且非常破败贫寒的巷子.但不管怎么样,这里是我度过童年和学生时代的留下非常记忆的地方,特别是,还有我的最敬爱的外婆的深深牵挂.我回到家,外婆正在默默的为我整理着日常用品.她的手是在明显的颤抖,眼是红红的,象忍着眼泪.我轻轻的说:外婆,我就要走了,是您辛苦把我和兄弟们拉扯大,我还无法报答你,这次下乡,还不知怎么样的.不过我会吃得苦的,也会记着您老的.放心吧.外婆没说什么,端来早煎好的已快凉了的一碗鸡蛋,要我吃下.我接过来,万般愁绪涌上心头,全没了曾在学校或在儿时朋友面前的洒脱.象征性的吃了一口,也夹个鸡蛋放在外婆的口里.外婆摇摇头拒绝了.这情这景非一般人感受不了的.我忍不住跪在了外婆面前:孙儿有机会一定要好好报答你老,您要保重,我走,你就不要送了.外婆把我拉起,我分明看到她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这显得阴暗的屋子,现在就剩我婆孙俩.因父亲才殉职半年,母亲在学校忙碌去了,姐姐已早下放现在正修着湘东铁路,几个弟弟为了不耽误学习,已去读书了.我再也忍不住这伤感的别离,挑起小箱和被子,不愿再回头的向大操坪集合点奔去.我可肯定,外婆这时一定倚在门旁无声的挥手向我送别......
5) 这时,大操坪已聚了不少知青和相送的亲友,箱担盆袋等杂七杂八的散落在各个角落.九时,高音喇叭响起:请到农林牧渔各场下放的知青到指定的位置集合.从这一刻开始,人们已意识到,真正要分别的时候到了.哭声,嘱咐声,混成一片.有不少亲友硬是跟着走进了知青集合的队伍.接着,主持人带领学最高指示,领导讲话,接收单位表态,知青代表表决心.我与胡小拉(这时我才知道他是一中老校长胡国运的儿子)分别做为农场与林场的知青代表在台上讲了几句话,虽是表态,也就是背了几条语录,倒也慷慨激昂.再归到赴农场的队伍当中时,大家对我的发言好象也还赞许.该出发了.林场和畜牧渔场的知青好象是汽车在操坪等着就上车走的.我们农场的则各自挑着行担,步行去小火车站.这时,天是晴好的,可人们的心是太复杂的,在寒风中,在人们挥起沉重的手告别时,我分明在不远处,看到了我的外婆.她还是来了,她对我挥着手,与她那随风飘着的白发,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我这次远离,还是有人为我送行了.我也记住了,这一天,是1972年农历正月20日.
6) 礼浏铁路浏阳火车站.专列.这是货车专挂两节客车箱.车箱里,121名下放永河的知青,分明有不少人还没从离家的伤感中摆脱出来,依然还听到哭声.与我对座的一位女的就显然还在哭泣.我这时已是满怀豪情了,看不得这伤感的场面,禁不住把袋里亲友送的几粒糖果掏出来递给她,她竟然破涕为笑了.我趁此机会对她也对车箱大声说:同学们,我们别悲伤啊,来唱歌吧.不管大家的反映,我就起了个头,吼起了京剧片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渐渐的,跟唱的多起来了,最后,是满车箱都灌满了京剧唱腔,伤感沉闷的情绪一扫而空.与我对坐的女知青谁知就分在了我们一个工区,她后来多次讲起她哭她吃糖她跟着唱歌的旧事,不过,她在回城的80年代后期因车祸遇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