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 民 轶 事(1)
——为纪念第十八个“世界无烟日”而作
乐 乎
每年的5·30是“世界无烟日”,这个无烟日不知道是谁提出来的,我总觉得这是西方敌对势力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阴谋。报载,烟草行业是我国第一大财源支柱产业,每年给国家贡献近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上一个五年计划,烟草行业实现利税1.32万亿元,而且每年以千亿元的速度增长。烟草专卖法颁布17年来,烟草行业实现的利税可建10座三峡水电站,60条青藏铁路。
社会主义建设的英雄和劳模固然值得敬佩,但三亿五千万的烟民同样值得尊敬,是他们为国家创造了巨额财富,促进了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功不可没。作为一位烟龄达20年之久的老烟民,曾经不顾个人身体健康,吞云吐雾,无私地虔诚地为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至今仍令我感到无比自豪。
人老了,最没出息的就是:几天前发生的大事记不住,几十年前的事,哪怕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却记忆犹新。这不,我连什么时候开始抽烟都记得——18岁生日那天。当我美美地喷出了一串烟圈后,深切体会到青春是多么的美好,花季年华是多么的潇洒,从此,可以叼根香烟向大家宣告,我已是成熟的有责任感的男人了!
如吸毒一般,吸了第一口香烟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没有过渡期,我不久就上了瘾,领会到了香烟的无穷魅力,成为忠实烟民达20年之久。可惜因财力不济,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头——高中档烟很少问津,抽的都是低档烟,就是“丰收”、“工农兵”“勤俭”“鸿雁”等七八分钱一包的低档烟,也经常会因手头拮据而断档,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大,非常惭愧。
对我这种老烟鬼来说,没烟抽的日子,好象世界末日就要来临,茶饭不思,满目索然,百无聊赖,浑身上下有如千万只蚂蚁在攀爬,日则抓耳挠腮,呵欠连天,夜则辗转难眠,头脑昏沉。
然而,在铁杆烟民面前,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难题。买不起盒装烟,就弄来烟丝自卷“喇叭筒”;烟丝供不应求时,每次抽烟留下的烟屁股就成了宝贵的资源,如同及时雨、雪中炭。当然也会有弹尽粮绝的时刻,这也难不倒我等烟民,辣椒叶、茄子叶、茶叶渣都是极佳的替代品,而且烟味浓郁醇厚,一点不亚于七分钱一包的低档烟。
烟丝便宜,一盒香烟的钱可以抽5天的喇叭筒,虽然喇叭筒又辣又呛,但手头拮据的日子也只得抽喇叭筒凑合。喇叭筒对卷烟纸无甚挑剔,各种纸都可用,但报纸为最佳选择。资深的老烟鬼把各类报纸的纸质、纹理和软硬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据说《参考消息》的纸质是卷烟的上品,又有人考证出《湖南日报》第三版卷出来的烟最香,因为这个版面的照片和大字标题较少也就是油墨较少。于是,《参考消息》和《湖南日报》第三版就成了紧俏货,经常一到队部就不见踪影,往往是队长等队委会领导先下手为强,捷足先登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表现形式真是无处不在呀。
卷“喇叭筒”是技术活,经过好几年的锻炼,我才基本掌握了这门技术:右手大拇指将装烟丝的小铁盒推开,左手将卷烟纸用三个指头捏住,右手从小铁盒里捏出一撮烟丝均匀地放在烟纸上,左手的拇指和中指卷起纸,盖住烟,再用口水润湿纸边,沾住,喇叭筒就基本成形了。我气派地把喇叭筒含在唇间,摸出火柴,“嚓”地点燃,一股淡白的烟雾带着浓浓的香味飘散开来,再使劲吸上一口,憋住,让烟在喉咙深处多待一会,才恋恋不舍地从两个鼻孔喷出来。蓝烟如缕,飘飘欲醉欲仙,真香啊。饭后一支烟,不!任何时候的一支烟,都是快活似神仙!
自称为铁杆烟民可不是滥竽充数的,在绞尽脑汁也实在无烟可抽的危急时刻,我曾有风雪之夜跋涉三十里地买烟的壮举。某年元月份,我和生产队的劳力在河洲上砍芦苇,带的烟抽完了,断烟达两天之久,烟瘾发作,神情委顿,鼻涕眼泪直流,丑态百出。实在忍无可忍,收工后乃冒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到十几里之远的供销社买烟。时值数九严寒,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平原,朔风如刀,雪花很快就扑满一身,冻成盔甲一般。漆黑的夜,雪白的地,天地茫茫之间,只有我在风雪的呼啸中艰难地行走,雪地上留下一串孤独的脚印。
当我敲开供销社的大门,看见柜台里摆放着的香烟时,如同见到了久违的亲人,又如同地下党员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组织,热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历经艰苦跋涉而获得人生至爱——香烟,怎不令人百感交加,心潮澎湃呢!赶紧抽上一支,顿感头脑清爽,精神百倍,心旷神怡,冰雪严寒皆忘,叼烟临风,此乐何极矣!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