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也说两点不成熟的看法:
1. 《湖南知青原创网文选》是否改一下?因为这可以理解成:只要是湖南知青的,原创的,不管在哪个网都可以,看不出和湖南知青网有什么联系?
2. 我们出集子的目的是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留待后人能够认识什么是“知识青年”这个词的正确含义的;那么内容应该侧重知青生活,以免误导后人。
同意你的观点,至于第一条的提法,的确对于我们来说是能理解的,但对于下一代就不同了,为突出湖知网,改为【湖南知青网原创网文选】。
出版湖南知青网文集之浅见
我们心仪的消息终于有了,我们将出版湖南知青网文集,真是大快人心,我们这一代人展现自己风采的机会真不多,这次我们自己塔台自己唱戏,大家期待值很高,特别是看了椰风海韵和木林森的贴,所以我想说几句。只是,我没有参加版主的会议,没有全部认真听传达,这里就就事论事说几句
1) 虽然是,网文集,我认为实际是我们湖南知青网这几年成绩的总结,应该全面体现我们湖知网的风貌,所以我得觉组稿是有方向的,除了网上评的优秀稿件以外,这里面一定要有反映出我们湖知网几次大的活动稿件,反映我们知青的精神面貌,比如沅江四十周年,这些好稿件永远会给我们大家留下最美好的记忆,永远给参与的人不会忘怀的感觉,值得留下痕迹。
2) 还有,也要体现出,我们网络中报道的知青中出类拔萃的一些人物的好稿子,他们是我们中间的脊梁。他们的事迹会为我们的集子增辉,为我们群体增辉,他们也等于在为我们证明一样,我们这代人是卓绝的,他们有能力,他们的加盟,也可以打开一些销路。
3) 至于组多少搞,我看多多益善,至少不止一百篇,几句心语,一首古体诗词,只要精彩,都可以收入,参与的人越多,这本书的意义越大。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也会越高,最后超过三十万字也没有什么可怕。因为真如笨笨牛讲的,下次出书还不知道要等到那年那月。
4) 跳出纯文学高雅的框框,现在难得有谁能呆在家里捧一本书看上一上午,现在纯文学的小路是越来越狭,应该在版面上很有新意,比如说,图文并茂,风格各异,可读性强。比喻一些当年在网上发表的老照片,能上的话,加以说明和对比现在的照片,很能吸引眼球。还有体现网络的特点,有互动,评论和跟贴,全可以上。有些评论和跟贴,和原文真是相得益彰。希望这本书生动活泼,五彩缤纷,这本书杂一点不要紧,这本书就是我们现在原汁原味的生活。这本书就有看头。也是现代人的口味。没有留下文字但是有自己图像在里面,也许会成为老知青收藏本书的理由
我们摄影中很多大师级的作品,来一点点,会使我们这本集子更有看头。
5) 反映我们网络的成果,体现我们网络和湖南知青文化的特色,不然就和其他的文集没有什么差别了,可以借鉴浏阳和靖县的经验。发扬光大优点。
6) 作者的署名:以网名署名很好,是特点,但是,我们这一代人也要考虑,能在这里露脸的心里总会有几分荣幸,介绍时送本书给别人是,也会有一句,这里也有我一篇文章,你讲讲网名,有点讲不清,特别人这样多,只有网名,到后来几年以后哦,谁也不认识谁了,建议,来一个简介,来一张自己的照片和下乡年月和地点。其他的不要。体现平等,这里也要自愿,不愿意的可不来。增加的费用自己出。这样,也许我们的下辈因为这张照片,还会将你这本书收留,流传下去
7) 有两位网友提到要照片一事,我想湖知网的一大特点,就是照片好,很多稿件就是图文并茂,几次重大活动如果没有照片,那就很缺味了,木林森网友说的好:因图片效果:以图抒文,以图抒怀,以图抒意,以图抒思...有图编插本书中的确可增色光芒。我想能不能算一下,要照片到底要增加多少费用,每本书要到多少钱一本。这好似一把双刃剑,有图成本高,销路也会好一些,收藏价值也会高些。办法也有很多:或者有照片的放在一边,没有照片的放在一边,还有提高每本的价格,提高买书的数量,有图片的自己还出一点,等等,都是办法
8) 最后,我想这本书出来以后,我们不必刻意美化自己,只要是真实地反映出我们这几年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我们的精神面貌,不但我们自己会喜欢,局外人看了,也会唏嘘一句:你们湖南知青真不得了,那就算到家了。还有,这次我们春晚的主题,二十年后再相会,那时我们八十岁,在回忆今天,说一句:浩宇,你这本书编得真好,那就真好了
我是心血来潮写的话,自己也知道偏激,很多都是臆测,是想当然,只是有点不说不快,肯定很多不对,甚至是一些难题,可以说是胡言乱语。只是出发点还是好的,请多包涵。
关于《湖南知青原创网文选》征稿一事再提一点粗浅意见。
在下认为,“按书的成本价收款,作者必须订购8本”这条硬性规定还可商榷。打探了一下,为什么约稿后会有一些人在观望呢,我想就与这条有关系。试想想,如果谁在一百余篇文章中只上了一篇短文,或一首小诗,而他的生活状况谨停留在温饱线上,也得摊8本书,或许是不会对此规定有很高热情的,况且也有失公允。
再者,在下觉得,在选稿上不宜搞平均主义,限定每人选一至两篇文章,应根据文章的质量水平采纳才是正路,可放宽至个人一至五篇,原则是以提升书的质量为准。这样一来就可依据文章篇数的多少或字数的多少(诗可列入篇数)来界定作者的定购书数,假定可分成5、10、15本几个档次,另外定购的上不封顶。
这样有两大好处:保证书的整体质量,尽可能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