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爱听大人讲故事,尤其是喜欢听父母讲叙他们自己的故事。从中,我体会生活,体会亲情,体会艰难困苦,体会社会的方方面面。长大后,随着与父母的接触、交流更频繁、理性,对父母的一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父亲姓傅名于天,生于1906年阴历正月初二,卒于1986年正月初三,享年80岁;母亲姓旷名紫如,生于1906年农历五月十八日,卒于2007年元月十七日,刚好100岁。他们于1924年成亲,在两人长达六十二年的婚姻生活中,掐指一算,两人朝夕相处的时间却只有二十六年。解放前,由于父亲求学、逃亡、修滇缅公路的原因,两人只有13年是同住一屋檐的;解放后,由于政治运动频繁,父母相聚一起的时间也正好是13年。
自古“少年夫妻老来伴”。在我们子女的记忆中,父母却是少年不夫妻,老来不成伴。他们长达六十二年婚姻生活的写照只能用四个字来描叙——离多聚少。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一、“瑞元”的青少年生涯
据族谱记载,我们傅家的先祖在山西。明洪武年间,由山西迁江西;清顺治朝,又由江西迁湖南宝庆(今邵阳)。祖父16岁上娶了时年仅13岁的祖母,17岁时做了爸爸,生了我的父亲。祖父之前我家一直是三代单传,见头胎生子,全家十分欣慰,就将小儿乳名叫“瑞元”,意即好的开始。
“瑞元”五岁入私塾,先生是本族的老秀才。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家文》。“瑞元”骨架大、头大膀圆、人见人爱、十分聪慧。老秀才给起学名——“子龙”,字“云翔”,可惜第三年老秀才染疾去世。“瑞元”改入邻村尹姓人私塾就读。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私塾五年,共读完《千家诗》、《礼记》、《孝经》、《左传》等课程。间习古文辞、学作唐诗、填宋词。
如果您不会发贴或者不会发图片,请参看《入门帮助》,里面有详尽提示。
1916年10岁,“瑞元”入新式学堂,习白话文、算学。四年后,高等小学毕业。又以全县第一名考入武冈师范。入学后,自作主张将塾师起的学名“子龙”改为“于天”,意指我即天。书海遨游,“瑞元”如鱼得水,意气风发。1924年师范毕业,祖父给“瑞元”办了婚事,指望早抱孙儿,也希望儿子收心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母亲缠足,娘家有七姐妹三弟弟,她是老大。母亲嫁入傅家后,经年独守空房,与婆婆一起纺纱织布、绣花缝衣。母亲温和朴实,通情达理,上侍公婆,下携叔姑,将个大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母亲勤俭持家,与邻里相处也十分融洽;母亲不识字,未读过书,但心胸开阔,待人接物均十分得体。婆家这个大家庭,兄弟子妹人数众多,生活艰苦,全靠“瑞元”一人在外奔波挣钱,一直到1949年2月,我祖母去世后,才分家另过。
“瑞元”志向远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使他渴望外面的世界。
二、风云突变,亡命江西
“瑞元”成亲后,不愿教书。邀约两同窗好友步行到长沙(当时无公路),投考坐落在长沙东区西湖桥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习“茶
叶科”。入读一年后,因学费无着,又想学习其它,遂报考长沙北区稻谷仓的“湖南甲种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读机械科。
“
“湖南甲种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是省立公办,不收学、膳费,主要课程仿英制,用双语(汉英)教学。教授以西洋、东洋留学生居多,思想观念十分新潮。封建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鱼龙混杂,交锋激烈。校内CP(共产党英文缩写)、CY(共青团英文缩写)活动频繁,很受贫困学子欢迎。“瑞元”思想激进,组织能力强,吃苦耐劳且成绩优秀,被推为校学生会主席;又入选长沙市学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