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有了电脑,写文章就不再是“写”,而是用手指在键盘上敲打,用时下的网络语言来说叫“码字”。可是,我们却常常怀念用钢笔毛笔写字的那些日子。
回想一下在纸上写字的那种感觉吧,无论是循规蹈矩还是龙飞凤舞,都在一个平面上,那一张张的纸,一个个的字,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有模有样;而电脑打字就不一样了,屏幕立在你的面前,随着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屏幕上的文字、字母、数字、符号,一行行地像砌墙样的越码越高。等这面墙“码”好了,接着再去“码”下一面……。于是,你的故事,你的思想,你的痛苦和欢乐,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码”了进去,就像在干一件手工活一样。所以,把电脑打字叫做“码字”,还真是蛮形象的。
不管是写字还是码字,其实都是写作,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在内容而在形式。由于这个话题还有点意思,几年来我写过几篇关于写作的文章,比如《帖子》,比如《走过思想的青春》,比如《我为什么不出书》等等,当然都是在电脑上“码”进去的。在这些文章里,我总结了自己写文章的几大好处:一是写作必须思考,可以保持敏捷的思维;二是写作必须要有激情,可以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三是写作必须获取信息,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四是写出来的文章必须给人看,可以结交很多朋友;五是文字永远不会死,可以为自己也为他人留下些可供查找和阅读的资料。但这些都是写作的内容、动机和意义,而写作的方法和技术问题则很少涉及。所以,想借着“码字”这个话题再说说。
先说说我码字的过程:
首先,和写字一样,码字也是需要素材、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生活阅历、需要文字功底的。但一个人不可能同时都具备这些,怎么办?我的办法很笨,就是在有灵感有激情有素材的时候,赶快把它们记录下来。记在哪里?当然是在电脑里,我专门做了一个这样的文件夹,叫做“写作素材”,分门别类,清清楚楚。等到想写也能写的时候,再把它们给翻出来,于是,码字的材料就有了。
其次,码字必须有个基本的思路,写故事要有时间、地点和人物,写感想要有由头、对象和观点。先把这个思路想好(有时候也不必想得太清楚,有个大概的轮廓和方向就行,然后再边码边像那回事)。这里最关键的是初稿一定要一气呵成!就像新婚之夜一样,最珍贵的东西往往都在这初稿里。我的经验是,凡是仔细斟酌写出来的,一般都不会有好结果;而一气呵成的,却往往都是好文章。
最后就是精雕细琢了。初稿完成后,我一般都把它放在一边,再去做别的事,等个三五天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调整结构,理清思路,反复拿捏,不断修改……,就像精心打造一件工艺品那样,直到这个“孩子”诞生!在这个阶段里花费的时间和心血,要远多余那个一气呵成的阶段。
这就是我码字的大致过程,再说说与码字有关的几个技术问题,因为它们与码字的过程和结果息息相关。
一是要对键位烂熟于心,这是码字最重要的基本功。记得我刚学电脑时,家里还没买电脑,就是从别人那里要来一个废键盘,像个疯子一样,两眼直勾勾地盯着上面的26个字母,两只手不停地敲打了七天七夜。直到完全不用看键盘也能找到任何一个字母所在的键位。现在你要我背诵26个字母我不一定那么顺,但它们在键盘上的排列位置我却烂熟于心,根本不用看就能找到,这也就是所谓的“盲打”。没有这点功夫,码字就无从谈起。
二是要有个好用的输入法。这直接关系到码字的速度和质量。我曾经用过微软、紫光等不同的输入法,但经朋友介绍,最终选定了“搜狗”,它的优点是设计科学,拼写简单,功能完善,字库海量且不断更新。选择这个输入法还因为我笨,背不了字根,用不了五笔,而搜狗恰好是以拼音为基础的,我用的还是全拼,非常得心应手。但问题是受方言的影响,拼音中的l和n ,s和sh常常分不清,所以打错字或找不到想要的字也是常有的事。比如“你”打成“里”,“使”打成“死”,“膝盖”打成“乞丐”,“防疫”打成“防御”等等,多花了不少时间,但也多学了不少东西。
三是要给文章穿上件漂亮的外衣,也就是字体、格式和页面的设置,这是给别人有个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关键所在,现在的任何一种输入法,都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方案。我的做法是正文的字体一般用宋体或楷体,标题的字体则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决定,内容比较轻松的,就选择活泼些的字体如方正舒体;内容比较温和的就选择柔润舒展的字体如隶书;内容比较严肃的就选择庄重沉稳的字体如黑体或魏碑等等;格式则主要是让行距和上下左右都留有适当和均匀的空间,并尽量避免最后一页排得过满或过少的现象。
四是文章要随时保存和备份。电脑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后台服务,我选择的文档自动保存的时间是五分钟,这样即使在写作中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如停电或死机等,丢失也不会很大;而当一篇文章完成后,则必须及时地进行备份,除了在电脑里,还应该利用U盘或移动硬盘,最好是能够备份两套,即使发生意外损坏了一套,也还有另一套。否则,这感情和智慧的结晶就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最后还有个很有趣的问题是关于键盘的布局。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我们现在几乎每天都用的电脑和手机,其键盘布局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字母,手机上是每个按键三到四个字母,而电脑则是每个按键一个字母,而且排列也完全不同;数字的排列则完全相反,电脑的小键盘数字是由下至上由小到大,而手机和电话机的数字则是由上至下,这是很容易搞错的。我知道这是全世界通用的国际标准,但我不知道当初那些设定此标准的人,为什么就没想到这个问题?就没想到这会给全世界几十亿人带来多大的麻烦。不过好在用习惯之后,只要手指一碰到电脑或手机键盘,就能很快地在脑海里转换过来。可见人是何等地聪明,可以同时熟练地运用两个乃至多个布局完全不同的系统,就像一个人能通晓多种语言一样,这也是我在码字中发现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码字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乐趣,希望其他的朋友也来说说自己在码字中的体会和故事吧。
2009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