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中的推敲
——读贾岛诗所想到的
说起“推敲”一词,人们都知道唐代诗人贾岛做诗的故事。一日,贾和尚骑在驴背上闲逛,偶得佳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一边摇头晃脑吟唱,一边以手作推门状。一会儿认为将“推”改为“敲”好,一会儿又觉得还是“推”好。这样“推”来“敲”去,为这一字的斟酌,几近痴迷。信驴由缰,不觉撞到了韩愈老夫子的马前。韩老夫子问明缘由,顿时来了诗兴,也“推”、“敲”了半天,最后说:“还是敲为佳矣”。以韩老夫子的声望,当然就这么“敲” 定了。
贾岛的原诗题为《题李凝幽居》,诗云:“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里究竟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审美的角度不同,也就有了“推”还是“敲”的说道。其实,我以为,在这里用“推”或“敲”都非常好,都诗意盎然,令人回味无穷。
月白风清,万籁俱寂,薄雾低回,四野无声。一位和尚探访故人,来到这荒郊野外的茅屋前。因为是故人、是常客,因为不忍心惊扰池边树上鸟儿的好梦,不忍心打破这山居的静谧,和尚径直轻轻地“推”开了故人幽居的大门。一个“推”字,给这夜深人静的山村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更突出了诗题中“幽”的意境。
因为故人酣睡,大门紧闭,因为精神亢奋、急不可耐地要找故人谈诗论道,和尚跑到茅屋前就“嘭、嘭、嘭”地敲起门来。这一个“敲”字敲出的声音,在这鸦雀无声的月夜,分外清脆,惊飞了池边树上的宿乌,“敲”破了山村的寂静。这一“响”更反衬出山居的“幽”静。
这“推”也好,“敲”也好,都点缀出那“幽居”完美的诗情画意。
贾和尚为了诗的完美,不惜费时费力,斟字酌句,反复“推”、“敲”。这是何等的认真、何等的执著、何等的敬业。难怪贾和尚的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且因这诗给后人留下了令人深思、催人执著的“推敲”佳话。
由“推敲”的故事想到我们今天语言文字上的许多问题。街头地摊上那错误百出的盗版书,自是唯利是图的奸商们所为,他们除了钱,什么都不认,当然不在乎糟踏老祖宗留下的优美语言文字。这些人不消说,也无法说。但对于正儿八经国家出版社出的书(特别是教科书)上的、有刊号的报刊杂志上的、电视台字幕上的和教师们黑板上的错字、别字,以及那些逻辑混乱、语意颠倒的奇言怪语,那些胡编滥造让人如坠云雾的谐音、谐意宣传词、卜广告语等等,我们却不得不说、不能不说。
老祖宗留下的语言文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锤炼,今天已成为十三亿中国人之间以及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通用的、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如果错字、别字叠出,让人看不明、读不懂的语言、词句横行,则必发生歧义,产生误解,甚至无法交流。长此以往,则必贻害后代子孙,造成混乱。
有鉴于此,我们的作者们、编辑们、教师们以及所有做语言文字工作、行文造句的人们,在写作时、编辑时、教学时,能否学学古人的认真、执著、敬业,反反复复“推敲”一番,以免贻笑大方,误人子弟,贻害千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