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就是: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在统一的和声基础上,各声部相互组合成为协调的整体。
单纯的主旋律是没有生命力的。
我喜欢听高高低低的声音此起彼落,喜欢听它们悄悄地柔软地升起,每一层都像天鹅绒一样柔和绵软,逐渐暖暖地化为一体,自己融入其中。
我时常迷失在这美妙的和声里,真是极妙的享受,一旦触及灵魂,便终身难抵它的魅力。
举几个例子吧:
《蓝色的多瑙河》这首很熟的曲子。无意中找到童声合唱版本。童生,那天籁之音是中老年人无法模仿又喜爱的声音,加上这首曲子用了好多个声部(具体几个我这外行听不出来),加上伴奏,形成一首百听不厌的美妙歌曲。里面的歌词能否听懂根本不重要,只听声听音就魅力难挡。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一部看过无数次的电影,《修女也疯狂》。每次看完都有一种轻松喜悦的心情。除了演员高超的表演技能外,主要的魅力来自于里面的音乐。开始的唱诗班简直就是一堆朽木,一个声调唱得3不6齐,音色音量相差很远还各顾各的唱,其效果就是--噪音。自从一位逃避追杀的假修女进到这个修道院后,一切开始出人意料的改变。这位假修女是个不入流的歌手,也许是上帝的感召,在修道院里大放光彩。硬是把这堆朽木雕琢出花来。她用的技巧就是和声。让每个人的声音特色都发挥出来。哪怕是很难听的声音,达到和谐也不难听了,倒是觉得很有特色。你们几个唱A,你们几个唱C,你们几个唱D,开始:啊。。。。。这一“啊”就让这帮修女找到了异样的感觉,并令她们兴奋不已。经过她的调教,修女们越唱越自信,假修女也找到了自我,离不开这所曾经让她厌恶的修道院了。最后,不管是老曲还是新曲,教堂的歌声传到外面都能吸引很多人,各种年龄段的人进教堂,曾经极力反对唱新曲的老嬷嬷也改变了她那陈旧的观点。
再举例就该说我自己了。我跟HP这对小儿科,唱的可能还不如说的好听。出声都不好。假美声霸蛮唱。有一次在亲戚家聚会,他们要听我俩唱歌,本来就唱得蓑还无伴奏,怎么办?出丑也要出啊!那就玩点他们意想不到的吧,把我们在家没事的时候唱的和声拿出来凉凉,看效果怎么样。于是,HP唱高音部,我唱低音部,一曲《深深的海洋》让大家震撼,经久难忘。和声让我找到了自信。发声好坏是天生的,朋友,声音不好听不要自卑。发挥出你的特色,跟人保持协调就一定得到掌声。反之,声音再好,走调一样难听。
这些,就是我对和声的感受,虽然浮浅,但却是极妙的享受。
说音乐我是外行。抛砖是为了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