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冰:国庆阅兵要体现“人民至上”
(2009-06-11)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将是今年举世瞩目的事件。中国不仅要向世界展示军事力量,通过军力威慑来保家卫国,尽可能用和平手段解决边界冲突;还要向全球展示新形象,直观地显现执政党的变化和和谐社会的雏形,让世人感知“现在的中国和过去不一样”。
核潜艇已亮相海上阅兵式,战略导弹将在国庆阅兵式上“亮剑”,歼10、歼11B,空中加油机等先进装备将出现在阅兵活动上。这些不断透露的军情消息,显示的不单是军力,还包括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
但在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观体现上,目前似乎尚未透露出特别的信息,除了年初高层批示要“厉行节约”。离国庆阅兵式还有一段时间,我们不妨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体现“人民至上”的理念
中国大陆从5月起上映大型纪录片《人民至上》,全景式地记录了汶川特大地震中,执政党以及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起抗震救灾的全过程。这部影片的篇名“人民至上”,不仅勾勒出了抗震救灾中执政党和中央政府所树立的新形象,也概括出胡锦涛、温家宝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人的执政理念。
2002年12月,刚当选总书记的胡锦涛率领新一届中央书记处全体成员,前往西柏坡学习考察。在那里,胡锦涛提出一个重要的执政理念“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致力于承接历史,彰显执政党为发展中国始终如一的情怀和承诺。
2003年7月,胡锦涛在全国防治沙斯(SARS)工作会议上强调,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政策措施要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利益。同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他首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006年8月,胡锦涛说:“以人为本”的本,指的是发展之本,就是坚持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和人民共享。”2007年6月,他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讲话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到了中共十七大,更是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是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集中体现着执政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不仅是一种发展了执政理念,而且是不断深入落实的政治实践。从反击沙斯,到治理矿难,再到抗震救灾,以及到今年保民生为重点的抗击全球金融风暴的政策,都说明这一政治理念已成执政党的行动。因此,国庆阅兵式的文化特色,就是如何集中体现这一新风范。
如何直观显现新形象
但是,对于中共新的执政理念和政治实践,并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能理解和体会到的。尤其是强势的西方国家,他们对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和误读,看不到中共“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同样融和着人类的文明成果。因此,国庆阅兵无疑是直观展现新政治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平台。做到与以往阅兵有所不同,就能展示新的形象和新风范。奥巴马的就职典礼表明,一场仪式可以改变世界对一个国家和政府的印象。
深圳一位资深报人的创意是,今年的国庆阅兵,检阅者和中央高层领导可以不上天安门城楼观礼,而是在金水桥或者在天安门广场搭建一个简易的检阅台发表讲话和观礼,而把观礼位置最好的天安门城楼,让给社会各界的代表人物和劳模、英模等。这样无论从视觉效应还是直观形式上,都能体现“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必将成为国际媒体争相报道的亮点。同样,在广场观礼,能够表现党和政府就在人民中间,而不是高高在上。
须要提醒的是,中外媒体报道的视点往往不同。中国媒体一般是先有思想,然后去解释形式上为什么会这样安排。而海外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先观察形式上的不同,然后去解读背后的思想和理念上的变化。比如,他们从报纸上的中国高层领导排名或是否出现,来判断政治上的变化;从电视上中国领导人的服装变化上,来触摸改革与保守的政治动向,进而深入挖掘究竟发生着什么。这不是好与坏的问题,而是习惯。如果中国想利用西方媒体强势地位,来宣扬新形象、新理念,就得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布局阅兵式。拿出一些超乎他们想象的创意,总能获得热议,引起探究欲。
阅兵式要追求文化内涵
要把阅兵式办得隆重热烈、鼓舞人心,注意节俭、务求实效,需要在文化创意上下功夫。阅兵式从来不是单纯的军力展示,而是一场人民的庆典,文化的盛会。努力给每一个动作、每一项事程注入意味深长的涵义,需要精心设计,大胆创新。
创新当充分体现中国新的政治生态和执政理念,同时要顾及世界性价值。无论在资本主义民主体制下,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是共通的。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国庆阅兵式能够体现这一精神,就能赢得全球人们的尊重,加深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解,也会强化国内人民对执政党的信任。能给人们“中国和过去不一样了”的印象,就是成功的阅兵式。
作者是中国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