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蜜饯是靖县的一大特产。自我们到靖县的第一天起,就接触到靖县蜜饯。到任何一户人家,第一件事就是向客人奉上一杯蜜饯茶,甚至比著名的“油茶”还要普及。普及到什么程度呢?就连从未到过靖县的东北人都说:那个柚子皮糖令人向往。她说的柚子皮糖就是靖县蜜饯。 靖县蜜饯是这样制作出来的:
一、选料。端午节前后,山上的枳壳树结果了。枳壳是柑橘科植物,果实不能吃,只能入药,有清热止痰的作用。用嫩枳壳做蜜饯,在别的地方我没见过,不知是不是靖县的原创。枳壳的果实长到直径
二、制作。在靖县,每家每户都有蜜饯刀。是用薄薄的铜片制成,七寸长短,一头是柳叶形的刀,双刃。另一头是圆圆的柄。这刀不能是铁制的,做成蜜饯有铁腥味,且容易长铁锈,做出来不好看。在靖县,每到五方六月,家家户户的女人们都在忙着雕蜜饯。姑娘家从小(五六岁)开始就学着雕,雕的好的人家还有人去学。雕工好的“妹几噶”那是有好人家来求亲的。“大娘伙”几十岁了还在雕、还在教自己的女儿、媳妇、孙女雕蜜饯。一般大量的是雕普通蜜饯,泡茶用的,遇到当年有人要收媳妇、嫁女,就要雕些特殊形状的蜜饯,一是喜性,二是贵客来了显显手艺。什么龙凤呈祥啦,什么双喜临门啦,什么鸳鸯戏水啦,什么孔雀开屏啦,可好看了。特殊的蜜饯连同青皮一并用上,一般的只取用果瓤部分,雪白雪白的。在那个季节,美丽的靖县小姑娘坐在门廊下,张开纤纤玉手,灵巧地雕蜜饯,是一道多么美好、靓丽的风景啊!
蜜饯雕好后,用明矾水泡,一般要泡一天一晚,目的是把枳壳中的苦涩味道泡掉,但柑橘的清香味却留下来。明矾水泡后换清水泡(要用清甜的井水),换过三次水后就可以晒蜜饯了。
蜜饯上蜜全靠晒。用搪瓷脸盆装着雕好的蜜饯,放进化好的白糖水,晒。要不停地用调羹把糖水浇到蜜饯上,直至蜜饯吃透了糖并晒干为止。脸盆上一般盖一块干净的纱布,不是怕苍蝇叮而是为了防止蜜蜂来吃糖。天好,三五天蜜饯就晒好了。用瓷坛子装好,防止受潮。这就算完成了,只等过年时待客泡蜜饯茶了。
蜜饯是靖县特产,但原来没有商品化。没有卖的,也没人买。谁家没人会做蜜饯,要买来招待客人是很没面子的事。1979年,林业部要在靖县召开一个会议,在小县城这是个大事,全县动员为会议做准备。商业系统(我当时在商业系统工作)组织了一批靖县的能工巧匠,做了一部分蜜饯。以我的印象,这是第一次蜜饯商品化。后来我离开靖县了,多年来不断有朋友给我寄或带靖县蜜饯来,已经完全是有包装、有品牌,商品化生产的地方特产了。
我还是怀念那种小姑娘雕的、老大妈从瓷坛子里拿出来给我泡茶喝的靖县蜜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