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悠悠(三)
…… 同学挚友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
在所有异性的同学中,潇潇有一个玩得最好的,他叫仁东。从中学时代、到知青下农村、再到现在老了,潇潇和仁东一直保持着纯洁的同学情谊,几十年以来从来不曾偏差过同学情谊的底线。
潇潇和仁东之所以同学情份能走的这么远,开始时,还是主要源于双方的父辈。
潇潇的父亲是中层干部,仁东的父亲是“历史反革命”。 仁东的父亲就在潇潇父亲所管辖的车间里,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潇潇的父亲,没有歧视他,在不违背“阶级斗争路线“的基础上,一直给与极大地庇护和帮助。
文革期间,在“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理论指导下,仁东在学校里也受到了歧视。有一次,一个男同学找茬和仁东打架。仁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反抗,结果招来更多人的欺负,旁观同学也不敢上去劝架。
正好被路过的潇潇看见了,潇潇不管三七二十一,冲上去拉着仁东就跑。边跑还边威胁追来的男生:“你们当心点,一会我喊了工宣队的来收拾你们。”(潇潇的大哥是工宣队长。)
当跑到无人追赶的地方,平时表面坚强的仁东,居然大哭起来,哭了很久很久。这可能是压抑了太久的委屈,得以释放了。潇潇也只得束手无策,站在一旁,无言以对。让仁东尽情地发泄。
在农村,潇潇和仁东两个生产队相隔不是很远。他们互相之间也时常走动。
潇潇的家庭出生好苗子正,再加上在生产队勤劳出工 ,和善对待老乡;担任知青组组长,以身作则,任劳任怨。所以,招工、招生的好事就连连降临到潇潇的身上 ,同时也就招惹了有些人的嫉妒。
记得那是一所学校来招生,潇潇已经填写了招生表,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就剩下到生产队和知青组来征求意见这关了。
一天,招生人员神情严肃地把潇潇喊道一边,拿了一张纸条给潇潇看。上面写道:知识青年下农村,虎落平川被犬欺。并且十分惋惜地问道:在这招生的关键时刻,你怎么能写这样的话呀?不是含沙射影攻击贫下中农欺压知识青年吗?
潇潇听了二仗和尚摸不清头脑,不知道招生人员在说什么。好一会儿,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潇潇急忙申辩,这不是我写的!我再傻也不会在这个时刻写这些呀。
说完就急得哭了起来,要求知道是谁递交了这张纸条,要求当面对质。
招生人员也觉得蹊跷,找来递纸条的人。潇潇一看,真不敢相信,自己的同学,居然会陷害自己。
可是那同学 ,一口咬定是潇潇亲口对他说的,他只是记录下来上交了。
潇潇气得说不出话来,只会使劲地哭。
此时,一个和潇潇很要好的女生,偷偷溜出去找仁东去了。一会仁东火急火燎地赶来。他问明情况后,直接找到递纸条的男同学面前:潇潇绝对不会说这句话 ,你要承认是陷害她。否者我对你不客气!
那男生哪里会承认是陷害呢。于是,仁东扑上去就打那男生,两个人就打在一起。被赶来劝架的其他同学拉开,仁东又顽强地扑上去:你今天不把事情说清楚 ,我就打死你。
那男生被仁东的拼命劲头吓坏了。再加上其他同学的劝说,他终于承认:可能是我听错话了……
看着仁东同样被打得鼻青眼肿的样子,潇潇心中很感激仁东的仗义。
…… ……
后来,潇潇比仁东先离开农村,去读书。
后来,仁东离开农村,也去读书了。
再后来,潇潇和仁东有幸成了同行。相同的职业,共同的语言 ,更加深了俩人之间的友谊。
时过境迁,潇潇本着良好的素质和涵养,不予计较过去的事儿。同学聚会无论人数是多、是少,潇潇从不提起“陷害”之事;仁东也原谅了那些不可一世的同学。毕竟那是年少不更事儿啊。
几十年来,从中学时代、到知青下农村、再到现在老了,潇潇和仁东一直保持着纯洁的同学情谊,几十年以来从来不曾偏差过同学情谊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