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高考
七日起了个大早,六点半就和五弟一起开车,到了小妹家。
小妹的儿子今年上高三,本来住校,为了最后一博,三个月前就寄居到同学母子在学校附近的租住屋内。小妹因有近百岁高龄的婆婆需要照顾,只能每周为儿子送点好饭菜以表慈母之心。
七、八两日侄儿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小妹一定要亲自去陪儿子两天,为儿子做点好吃的,让儿子安心考试。小妹让妹夫请假在家照看婆婆,又让五弟开车送她去侄儿的考点,我亦陪同前往。
我们接了小妹,并带上小妹早己准备好的许多盆盆罐罐半成品的美味佳馔,出发去侄儿的学校。还只有早七点,路上己有贴着《送考》标签的出租车在跑。为了献爱心、支持高考,有的出租车司机表示要免费接送考生,有的部门也为送考的出租车特制了《送考》的标签,据说贴着这样标签的车可一路畅行无阻。
小妹在车上一直喃喃自语,“不知他复习好了没有?”“他肯定会有点紧张。”“除了不能替他考试,能做的我都做了,我己尽了心了。”我说:“现在你不要想这些了,想也没用。去了什么都不要说,不要再给他增加思想负担了。”小妹又对我说:“填志愿时,你要陪我一起去参考参考。”我答:“到时再说吧。”
我们从北到南穿过整个市区,将小妹送到她儿子读书的学校附近的租住屋。侄儿同学的母亲给我们开了门,这个女人已陪儿子在这简陋的房屋内住了半年。侄儿已起床,他同学正从地铺上起来,小妹一进门就赶紧张罗着给侄儿他们弄吃的。我和五弟退出来,驱车返回。
回程中,马路上似乎比平常周日多了很多车,已开始形成车龙。有一个中学为送学生参考,开出了有十几辆大客车的车队,还有警车开道,车上的学生个个神情肃穆。
回程经一路口,车被挡,马路上已设置一排警示桩,当中立一大铁牌,上面赫然写着“高考期间车辆绕道”,有一辆警车和十几个警察在值班。原来前面马路边有一个中学是高考考场,这段路这两天从早八点到晚五点禁止车辆通行。我们只得绕道而行。
出于好奇,这两天我还到我中学时的母校附近进行了观察。
我看到附近公交车站有一对老人似乎在等车,我告诉那老头:因为高考封路,公交车暂不走这条路了。“高考?”那老头似有所悟,对那老太婆说“走前面去搭车吧!”平常,稍长一段时间没公交车,人们就怨声载道,甚至有人投诉。但现在因高考临时改变公交车行驶线,人们似乎都能理解,没什么意见。
考生进出考场的时候,送考和接考的家长似乎比考生还多。考生进场后,大部分家长都走了,但也有少数家长就在附近找个店铺坐下来、或干脆坐在马路道牙上等考生出来。
八日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后,隔着轨道门,远远看到考点里一群学生一边欢呼、一边将一个人抬着抛了起来。可能是一位老师估对了一些题,学生考得比较好。有的考生出场后非常兴奋,和迎接的父母亲大声说笑;有的和接考的人、或搂着同学就在人堆中拍照留念;也有的考生一言不发,径直往前走,接考的家长似乎也不敢开腔,跟着在后面走。
马路两边停满了小车,基本都是接考生的。家长接了考生,上了自己的车,纷纷呼啸而去,马路上只留下了相拥而行的考生和家长。
这十来年,每到这时候,高考似乎成了全社会头等大事。有考生的家庭,提早一年就全家上下左右立体总动员,一切围着考生转。社会上,高考期间,工地晚上不得施工,以免影响考生复习和休息;的哥们献爱心,开通了免费“送考”车,凭准考证就可乘车,且通行无阻;高考考场前的道路肯定得封路,禁止车辆通行,并有为数不少的警察、警车值勤;报纸、网络、电台、电视也连篇累牍报道高考中的各种新闻。一切都为高考让路。不这样,当地政府就有“不关注民生”之嫌,受到指责。
我无意得罪考生和家长,但我想这样动员全社会资源为高考服务、一切为高考让路是否过头了?这样做是否会助长这些考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样做是否会使那些没考上大学、或没考上好大学的考生,考试前后形成巨大心理反差造成心理问题?这样做是否会影响与考生同龄的年青人的心理,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核?这样做是否会更加强化应试教育,阻碍中国的教育改革?这样做是否会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更加残酷,使全社会的就业理念更加僵化?
记得三十一年前自己参加高考时,因刚恢复高考,高考虽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但谁也不认为考生需要受到特别优待,自己也从未享受过特殊待遇。
自己是从工厂报名去参加高考的。因为不知能否考上?也不知考上了让不让去?所以不敢声张,连我的师傅都不知道我报名参加高考。
高考前个把月,每天下班就回家。原来住集体宿舍,下班后就和一班师兄弟打球、游泳,天热时几乎天天过湘江。现在突然离他们而去,大家以为我在恋爱,骂我“重色轻友”。
其实,我每天回家吃过饭后,就爬到一张床搭成的阁楼上睡觉。等十点过后,大家都睡了,我再起来坐在床上,在一盏小台灯下复习高中的课程。夜里特安静,台灯下注意力特集中,学习效果特好。复习到午夜两、三点,便倒头又睡,睡到七点,准时起床,跑到厂里去上班。除了参加高考的两天,从未请过假。
直到厂里政工科通知我去拿高考成绩单,大家才知道我参加了高考,并且考了403.3分。师兄弟们都为我高兴,认为我肯定能上一所好大学,因为那年的录取线好象是305分,我高出了将近一百分。
谁知后来,却等来了一份师范大学的通知书,我犹豫了。我算了笔帐,每月工资有35元,补贴、奖金有4、5元,因我不能带工资,读四年书要损失近两千元。两千元!当时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呵!另外,反右以后、特别是文革中,老师的遭遇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以我的家庭背景还是不当老师为好。
后来,和同学、朋友聊天,大家认为看趋势,将来还是有一张大学文凭为好。同时,自己从小就一直非常想上大学,高中毕业后等了十二年,现在考取了,为什么不去呢?!去!就这样,我上了这所师范大学,成了一名教师。
我庆幸自己去上了大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现在条件好了,考生也多为独生子女,给考生多一些关爱无可非议。但,不能过头了。
为考生计、为考生家庭计、为全社会计,还是应把高考稍微看淡一点,心态稍微放平和一点,给考生、给家庭、给社会的压力稍微轻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