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近40年前,毛泽东主席在1968年底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一声令下之后,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全文]
随着时光流逝和利益分化,共同的感情、语言已不复存在,“我们曾经都是知青”不再是自我认同的重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精英意识或弱势群体意识的对立,满足于现实、顺应现实或不满现实的态度差异。[我来说两句]
[“劫后辉煌”] 有知青经历的社会精英存在于政界、商界和学术、文化、艺术界等。身任高级官员的人物最为引人注目……商界中的成功人士构成前知青群体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如果说苦难可能转化为精神财富,那么从上山下乡经历中正面获益最多的是文化精英。[全文][我来说两句]
[沉入底层] 与上述种种享受“劫后辉煌”的人相比,更多的人是非常普通的人,甚至是有些悲惨的人。 其实,知青群体的不幸还不限于那些最显眼的、在下岗潮中首当其冲的人,更主要地表现为他们的主体在生活道路上不断遇到的挫折和无尽期的低质量生活。 还有那些永远留在农村的知青,他们活得更沉重,也许沉重到了这个地步,以至于不再能感觉沉重的分量。[全文]
[“最高指示”] 1968年底,1000多万在校的青年学生因一道“最高指示”到了农村,开始了他们的知青生涯。[“知识青年”] 长达十年间,散布在天南地北的知青多达1600万人。如今,“知青”这个词已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全文]
萝北共青农场 北大荒农场之一:1968年,在“屯垦戍边,反帝反修,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下,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四个城市的知识青年4000余人来到了农场。据农场场志记载:“他们有文化、有能力、有干劲、好学上进,在老职工的帮助、指导下,成熟、成长起来……”[全文]
被遗忘的群落:景洪农场庆祝建场50周年,邀请了曾经在农场支边的100多名北京、上海、重庆、昆明知青,“都是有头有面的人物”;而留在当地的200多名知青,“被整体遗忘”。
难以忘却的岁月:美丽的西双版纳。1971年5月,张仕良们作为知识青年进驻时只感受到了她的狰狞……[全文][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