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讲堂】 《陈振濂教授的几个书法坐标》【知青公共频道】
2009-05-28 21:42
杨飚 乔志强
关于陈振濂教授,已经有太多的文字见诸于报刊杂志或是网络论坛,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他进行着研究和评说。但对于他这样一位身兼数职、横跨多个研究领域并长期立于艺坛学界潮头浪尖之上的著名学者、艺术家,有时确会给研究者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因此,如何评估陈先生的既有学术贡献和未来发展前景,也许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仅想对他三十余年来的书法创作实践和学术研究的动态过程做一番梳理与分析,并以之就教于陈先生和他众多的追随者们。
坐标(一)
心路历程:从教育到学术再到创作的方位转换
陈振濂教授是新时代的书法热潮中诞生的一位重要人物,一直以来,在书法教育、理论和创作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领军作用。他在创造巨大成就和声誉的同时,也伴随着争辩和批判的声音,这种情形已构成了陈振濂教授的一个固定标识。很多人看他成果多、成就高,是以他的既有成绩为对象来发表评论的,这样的看法多是静止的、平面的。其实,陈振濂教授之所以能达到今天的成就与高度,是有一个必然与偶然、顺应与选择、理性与感性、判断与吸纳的主客观相交的过程。李立中先生曾为他编过一部约百万字的《思想的轨迹——陈振濂教授学术演讲录》,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陈振濂教授三十余年来思考、探索、判断以及他的坚持与妥协、进取与退避。从1979年到浙江美院读书算起,他经历了从普通的大学书法教师到著名教授、博导的身份转换。就其于书法领域孜孜以求的心路历程来看,他也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的成功转身。每次转身,都有一个座标性的事件或特定内容作为“记录”。
作为高校书法专业教师,陈振濂教授选择的第一件极有意义也极具挑战性的学术工作,就是关于高等书法教育体系的构建,这方面的标志性成果就是“陈振濂书法教学法”的推出。“教学法”站在学科的基点上,对高等书法的教育教学理论、内容分类与体系构架进行了学理与训练方法的再建构,打破了长期存在的主要依靠教师个人感性经验的书法教学模式。20多年前,这项书法教学成果显然让人耳目一新,甚至于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不能不承认它的前瞻性与先进性。这项成果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书法教育学成果获得国家级优秀奖和霍英东教学基金奖。在从事高等书法教育学的研究过程中,陈振濂教授系统梳理了书法“创作”、“理论”、“教育”等三大领域的知识体系,为其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可靠的知识基础与思维能力基础。
1988年左右,陈振濂教授由对书法教育的关注进而开始思考书法学学科构建的问题。1990年,由他主编的120万言的《书法学》(上下册)的出版。随后的几年间,他又相继出版《书法学宗论》、《书法学概论》及书法学分支学科的史学、美学论著多部。经过反复思考,陈振濂先生提出三种不同的书法学学科构架模式并从学理上进行充分论证,对于推动书法学的学科建设和当代书法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业内学人普遍认为,就凭学科研究的成果,当代书法史无论如何也无法忽视陈振濂存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始,围绕书法的创作模式问题,陈振濂教授进行了一番全新的探索。他以理论家的敏锐眼光和积极创新精神,经过严密的理论论证和反复的实践检验,鲜明地提出了“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 这一崭新的书法创作新思维,在整个书坛之上引起极大反响。在新流派新思想新观念频现的当代书坛,“学院派”堪称理论准备最充分、最缜密也较易为人们所接受的一个书法新流派。
2000年以后,陈振濂教授开始把关注点转向书法史本身。2002——2006年,经过悉心研究,陈先生倡导起了思想严谨、学理清晰、创新点明确的“魏碑艺术化运动”,对书法线条的刻凿与拓墨之性质与现象把握,以及技法解析,形成了一整套体系性内容。其中除理论探讨外,还对具体的技术展开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功。在此同时,陈振濂教授还对“新帖学”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论思考。《新帖学论纲》(一)至(三),共五万言的论文,代表了新世纪以来陈先生对经典帖学的诸多新思考。
2008年开始,陈振濂教授又选择了新的学术切入点:“草圣追踪”,力图在三年之内,对中国书法史上最具特点的狂草、大草书进行全方位解析和恰当的技术定位,目前这项探索正有序展开。
纵观这30年来的历程,不难发现,陈振濂教授的努力,是从书法教育教学研究、书法学学科建设等系列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进而转向对创作的集中关注。对书法创作的研究,又经历了从创作理念改革(如学院派新的“主题”理念的提出),到对创作风格流派的技术检验(如“魏碑艺术化运动”、“新帖学”、“草圣追踪”等的技术分析展开)的转换过程。如果说过去是以理论去观照创作,着力于抽象的模式、观念、意识的反省与检验的话,那么自新世纪以来,却是从作为物质的“作品”出发去看创作,注重于具体的点画、线条、书写与凿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风格、流派、技法。由理论到创作,再由创作实践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显示出陈先生作为理论家的宏观视野和作为书法家的本位姿态。
——大学书法教学法
——书法学学科建设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
——魏碑艺术化运动
——新帖学
——草圣追踪
30年来的书法历程,像陈振濂先生这样不断推出一个个新的研究课题的书家能有几人?拿得出如此众多品牌鲜明的思想成果,有如此学术敏锐度并具有相应的判断力的理论家又有几人?
坐标(二)
厚积薄发:文人行草与榜书、题跋、简牍风
迄今为止已有上千万字著述的陈振濂教授,被外界首先认同的可能是其学者与理论家的身份。因为至少在前20年,他曾先是作为理论家与大学教授被认可的。正是他写出了第一部特色鲜明思想超前的《大学书法创作教程》,正是他全力倡导书法创作研究不能混淆于写毛笔字基础知识介绍,也正是他在近几年来呼吁关注“书法评审学”的学术研究。同时,陈振濂教授还是一位传统功力深湛,艺术风格突出的书法实践家,他曾先后在日本、台湾与内地举办过多次展览,出版过展览图录三种、大型画册三种,甚至在日本也出版过他的大型作品集。
近年,陈振濂先生又尝试书法的“专题性”创作,集数年之功,汇集金石碑帖题跋400多种,出版了有独创意义的《集古录——陈振濂金石拓片题跋书法集》,充分显示出其独到的审美眼光和综合的文化素养,这在当代题跋书法中堪称标志性成果。
陈振濂教授最为世人赏识,也被指是代表了他的最高书法成就的,是他那一手随心所欲、潇洒飘逸的行草书。即如本次展览取名曰“线条的行者”,正反映出陈振濂教授的书法具有“线”的活泼与稳定以及千变万化的表情与姿态。从二王、米芾、黄庭坚脱胎而出的陈式行草书,极其关注每一笔线条的札实与厚重,以及露锋侧锋的变化与灵动,往往信手拈来,点画丰韵、造型雅致,文化意蕴极为厚重。许多评论家认为他的书法是文人字、学者字,才情字……众说纷纭,但至少有一点是批评家们的共识,那就是其书法风度是文人雅趣的,线条表现力上内涵丰富且变化丰瞻的。陈先生被指为“线条的行者”,即表明他的“线条意识”是超乎寻常的强烈与坚定。
从2006年开始,陈振濂先生的书法创作在文人行草风度的基础上,又在以下三个方面同时进行大胆实践与推进。
一是擘窠大书。这是他的导师沙孟海、陆维钊二先生据以驰名的专擅。过去沉迷于文人雅逸书风的陈振濂,于擘窠大书并不热心。但从2006年开始,他认为要有意识地挑战自己的弱项,刻意挥写大字榜书,尤其是在2008年10月国庆长假期间创作巨幅大幛十三件,雍容大度、气势磅礴、激情四射、吞吐风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迥然不同于以往的书法家陈振濂,而且从他的《创作自白》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永不懈怠、孜孜以求的书法家陈振濂。
二是题跋小札。这是从上世纪八十年始即成为陈振濂教授看家本领的内容。依凭于多方面的深厚的文化素养,依凭于置身于美院之中几十年的视觉艺术形式训练,依凭于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养成的浓重的文人气质,陈振濂教授清雅秀美的金石题跋书法自然受到了书坛学界的广泛赞誉。拈笔作跋,即能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非凡才华,足以使他在题跋书法领域占据鳌头。关于这一点,一部《集古录——陈振濂金石拓片题跋书法集》就是明证。
三是简牍隶书。这是在2007年以后陈振濂教授的一个新的兴趣点。早在1996年,为提倡“学院派”书法创作,他曾创作过一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杰作。后来在一次关于创作技法示范片的拍摄时,他作示范的也是简牍书法,当时他还发表过一个新观点,认为一般理解汉隶书法,技法复杂即是汉碑,写简单了就是汉简,其实这是人们一个认识误区。他说自己努力想把简牍笔法书写丰富化。而最近的一批简牍书临习与创作的实践作品,已充分地证明了他的构想的可行性与实践的有效性。
——以行草书为“本体”和出发点,以擘窠大字(造型感强的篆隶居多)、题跋小札(舒卷自如的小行书居多)、简牍隶书(新型笔法分解)为几个侧翼的同步推进,大致可以概括陈振濂教授在近30年中书法创作实践方面的各项成就。此中,有榜书的宏大,题跋的精巧,又有对新技法(简牍书)的开拓,仅凭这些“点”的确定,已可见出陈先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范例。他的努力不但有雄厚的学术支撑;而且有非常专业的创作实践家的眼光与选择。他不是理论家动手写字,而是有着创作家的本色与专业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