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永知青网文选集的随想
.
总是静不下心来,因为杂事太多.但心里却总想着陈德曾经在网上发过的一个帖子,想将江永知青在网上发过的文字,编成一个集子.
是的,我们江永知青是不乏人才的.我们之中,有许多的人,都曾写出过很不错的作品的.这些作品,比不上专业作家那样的妙笔生花,却因为都是写的自身的经历,有一种铭心刻骨的感触.读一遍刘蒲生的那篇《八月的逃亡》,我们仿佛又回到了1967年的8月,那是一个腥风血雨的八月,在全国2500万的知青中,大约只有我们江永的知青,才有着那种经历,因而,在我们江永知青所写的那么多的网文中,都留下了我们江永知青所经历的独特的生活痕迹.也许,正是国为我们的经历有着独特的色彩,反映在我们的那许多的网文中,就有着十分丰富的江永知青的独特的情趣和感受.
岁月一天天地流逝了,我们这些曾经那么年轻力壮的人,一天天地老了,有许多的事,已经不那么记得了.但奇怪的是,我们所经历的那些知青生活,却在头脑里一天天地明晰起来.那些铭心刻骨的伤痛和彷徨,那些梦中的求索和期盼,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看似忙忙碌碌但却收获甚少的年复一年月复一月似乎永无休止的日子,却不时地飘忽在我们的脑际.让我们常常想起我们那苍白暗淡的青春年少的时代.让我们无限地伤感……
也许,是因为我们那时太年轻,年轻得心田里清澈得像一片蓝蓝的湖泊,即使是在那样的苦难的岁月里,我们的心里也会滋生出美妙的情感来.我们就好像是那江永山林中的山花儿,生长在那么贫瘠的山涧,却开放出色彩斑斓的花瓣,而且还散发出淡淡的芳香.这一点,在我们的网文中,也得到了体现.如陈德、老土、大漠孤烟、子耿子、绿碧岭、空山鸟语、霁月、婉秋、火土重生、乐乎等网友的一些散文和诗作,都流露出一种纯真的近似天然的美妙的情感.
枫林过客、肖鹏夫、永明马灯等网友的作品,更多地关注着那些和我们一样过着贫寒生活的当地的人民.在那个极不正常的政治环境下,当地人民同样处在一种痛苦之中,他们的那命运,于我们这些城里下放的青年人, 当然有着同样的切肤之痛,于是,这种切肤之感,也就在我们的网文中得到了反映.
中长篇幅的小说,在我们江永知青栏目里,也同样占有一席之地.老土的《我们是雁阵》在网上发表,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这是一篇知青记实长篇大作,作者用一种纵横交错的手法,记录了江永桃川知青农场的知青们的生活.这是一块纪念碑.唐志龙(独坐幽篁)新近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远村之忆》. 正如网友孟晓所说的:十六年的乡村生活阅历,是作者此部长篇的素材源泉;长期的文字工作,是志龙哥运笔自如娴熟过人的基石。谢谢长文给我们带来江永知青生活的新视野.大漠孤烟的中篇小说《芭茅岭的那几个知青》,反映了在那个八月大逃亡中,一群迷失在莽莽林海中的知青们的团队精神,坚贞不屈的斗志和友谊和爱情.马畔闲人的中篇小说《樟树下的悲情》,揭露了在那个荒诞年月里同胞互戮的耻辱和动乱年代的种种罪恶的行径.
说到这里,我们也不会忘记冰洁、瓦屋下、江河人、宇尘等网友所写的那些美好的古雅的诗词.诗情有如深谷幽兰般清香扑鼻而来.
总之,网上发表的所有的作品,都是我们这些老知青的心血的结晶. 版主陈德大约是不想这些作者们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品就那么消失而去,才产生了要选编出一个集子,就像靖县知青出了一个集子一样.这样,我才产生了将我们江永知青这些年的文学创作,作一次初选,再一次将这些作品发在江永栏目里,虽然是重复,但却能使网友们再回味一下我们曾经历过的生活.我们这些老知青们,剩下来大概也不多了,剩下来的大多也就是回忆了罢?
这想法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