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拜天上午,听见女儿在楼上抽泣,妻子在大声呵斥:“文章是写出来的,不是抄袭来的,你老实讲这文章是不是抄袭的?”女儿哭泣辩护:“不是的!”这自然招来妻子更加严厉的盘问:“还不老实,这样的文章我看过,只是记不起出处。”
女儿一个劲地哭,“砰”的一声,把自己关在房里。习惯了晚起的我,再也躺不住,上楼来到书房,打开女儿写的散文集《在路上》,集子里第一篇文章是《与生命拥抱》。全文摘录如下:
《与生命拥抱》
暑假,爸妈带我到海南旅游,宿博鳌大酒店。
傍晚,漫步在酒店,迎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海风,心情极为舒畅。
一股清香随风扑鼻而来,弥漫在空中,沁人心脾。寻香而望,一大片紫色的花田展现在我眼前。
顿时,全身上下的细胞都活跃起来,我奔向花田,见到一位金发女孩。她闭着双眼,双手微微张开,金色的头发随风飘散,嘴角翘起点点弧度......
我悄悄走过去,站在她身后,想看看她在干什么。她似乎察觉到了,扭过头,有点奇怪地看着我。
我连忙跟她打招呼,"How are you ! what are you doing?"
她甜甜地笑笑 , "nice to meet you! I am embracing life."
拥抱生命,生命要怎么拥抱?还不等我发出疑问,她就跳着走开了。我也学她那样,闭上双眼,张开双臂。
渐渐地......世界静下来,只有花香,似乎有些飘然了......
“啪”,一个声音传进我的耳朵,这...是花开的声音?对,没错,花开的声音。小花儿绽放,像一团团小小的火焰,“啪”地燃烧开来,火光跳跃着,如同绽放生命。
这就是生命啊!人生如花,开了,在阳光雨露下;凋零了,在雨雪风霜下。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花开花落,花,开出生命的强音。坚强的人呢?就是这花儿,在命运的旅途,跌倒,挣扎着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屡败屡战,终将战胜命运,做一个王者!
花香环绕着我,花开的声音越来越清晰,这声音嘱咐我:“决不能跌倒在命运的脚下......”(全文完)
这是我未满十四岁的乖乖女随我游海南岛回来后写的文章,虽然文章还很青涩,却跳跃出快要成为少女的思想。我读过《花开的声音》,女儿文中的立意确实启迪于《读者》上的文章《花开的声音》,但不尽然。两篇文章的立意不一样,一篇是珍爱生命,一篇是做生命的强者。这里面有女儿的吸收与加工创造,文章的架构和立意还是不同,文字驾驭的手法也不一样。
妻子还在气头上,“你看你...还当过大学老师,女儿怎么教的?一天到晚看不见人,时间都是别人的”
“咋教的?我给你说个故事吧,”我对妻子说。
北宋年间,有个诗人姓王,被贬至商州做团练副使,他在自家院子里种了一颗桃树、一颗杏树。春天,桃花、杏花开了,一天早晨,他起来看见,一夜大风把桃树、杏树的枝条吹断了几枝,一只黄莺站在断枝上鸣叫,声音凄厉,伤感大发,作诗一首:“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他十几岁儿子看后说:“父亲大人,你写的诗是从杜甫那里偷来的。”他说:“这怎么可能?我完全是自己独立创作的。”他儿子就拿出杜甫的诗文《绝句漫兴》,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首诗,“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这两首诗从写景、构思、内容、反映的心境都非常接近,问题是他并没有抄袭杜甫的诗,而是独立思考写出来的。所以,当他儿子说他的诗是从杜甫那里偷来的时候,他并没有生气呵斥儿子,而是非常高兴。为什么?他认为他跟杜甫写得差不多,诗文快达到杜甫的水平了。
讲完故事,我把我对女儿文章的看法说给妻子听,妻无语。
其实,教育孩子,无端的指责是最愚蠢的办法。十几岁的孩子,还处在一个拼命吸收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把吸收的知识提炼成自己的东西,难免不留下沿系的痕迹,但不一定是抄袭。大人要发现孩子吸收中的创新力,加以鼓励,暗示不要抄袭,让孩子在自尊里领悟独立创造的能力和品德。 <--v:3.2-->
女儿一个劲地哭,“砰”的一声,把自己关在房里。习惯了晚起的我,再也躺不住,上楼来到书房,打开女儿写的散文集《在路上》,集子里第一篇文章是《与生命拥抱》。全文摘录如下:
《与生命拥抱》
暑假,爸妈带我到海南旅游,宿博鳌大酒店。
傍晚,漫步在酒店,迎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海风,心情极为舒畅。
一股清香随风扑鼻而来,弥漫在空中,沁人心脾。寻香而望,一大片紫色的花田展现在我眼前。
顿时,全身上下的细胞都活跃起来,我奔向花田,见到一位金发女孩。她闭着双眼,双手微微张开,金色的头发随风飘散,嘴角翘起点点弧度......
我悄悄走过去,站在她身后,想看看她在干什么。她似乎察觉到了,扭过头,有点奇怪地看着我。
我连忙跟她打招呼,"How are you ! what are you doing?"
她甜甜地笑笑 , "nice to meet you! I am embracing life."
拥抱生命,生命要怎么拥抱?还不等我发出疑问,她就跳着走开了。我也学她那样,闭上双眼,张开双臂。
渐渐地......世界静下来,只有花香,似乎有些飘然了......
“啪”,一个声音传进我的耳朵,这...是花开的声音?对,没错,花开的声音。小花儿绽放,像一团团小小的火焰,“啪”地燃烧开来,火光跳跃着,如同绽放生命。
这就是生命啊!人生如花,开了,在阳光雨露下;凋零了,在雨雪风霜下。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花开花落,花,开出生命的强音。坚强的人呢?就是这花儿,在命运的旅途,跌倒,挣扎着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屡败屡战,终将战胜命运,做一个王者!
花香环绕着我,花开的声音越来越清晰,这声音嘱咐我:“决不能跌倒在命运的脚下......”(全文完)
这是我未满十四岁的乖乖女随我游海南岛回来后写的文章,虽然文章还很青涩,却跳跃出快要成为少女的思想。我读过《花开的声音》,女儿文中的立意确实启迪于《读者》上的文章《花开的声音》,但不尽然。两篇文章的立意不一样,一篇是珍爱生命,一篇是做生命的强者。这里面有女儿的吸收与加工创造,文章的架构和立意还是不同,文字驾驭的手法也不一样。
妻子还在气头上,“你看你...还当过大学老师,女儿怎么教的?一天到晚看不见人,时间都是别人的”
“咋教的?我给你说个故事吧,”我对妻子说。
北宋年间,有个诗人姓王,被贬至商州做团练副使,他在自家院子里种了一颗桃树、一颗杏树。春天,桃花、杏花开了,一天早晨,他起来看见,一夜大风把桃树、杏树的枝条吹断了几枝,一只黄莺站在断枝上鸣叫,声音凄厉,伤感大发,作诗一首:“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他十几岁儿子看后说:“父亲大人,你写的诗是从杜甫那里偷来的。”他说:“这怎么可能?我完全是自己独立创作的。”他儿子就拿出杜甫的诗文《绝句漫兴》,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首诗,“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这两首诗从写景、构思、内容、反映的心境都非常接近,问题是他并没有抄袭杜甫的诗,而是独立思考写出来的。所以,当他儿子说他的诗是从杜甫那里偷来的时候,他并没有生气呵斥儿子,而是非常高兴。为什么?他认为他跟杜甫写得差不多,诗文快达到杜甫的水平了。
讲完故事,我把我对女儿文章的看法说给妻子听,妻无语。
其实,教育孩子,无端的指责是最愚蠢的办法。十几岁的孩子,还处在一个拼命吸收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把吸收的知识提炼成自己的东西,难免不留下沿系的痕迹,但不一定是抄袭。大人要发现孩子吸收中的创新力,加以鼓励,暗示不要抄袭,让孩子在自尊里领悟独立创造的能力和品德。 <--v: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