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我们那个年代的玩具
我们那个年代的玩具/砣大师 文
可以说除了父母以外,小孩子最亲密的伙伴就是玩具,富裕家庭的小孩子各种各样的玩具好多,什么变形金刚、电动车、遥控航模、MP3、MP4、笔记本电脑等等,玩具对开发少年儿童智力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那个年代的少年儿童也有玩具,我们的玩具大多自己动手做而且非常好玩,我们把快乐融于玩具的制作和操作之中,以至如今不能忘怀。
玩弹弓,是所有细伢子普遍持有的玩具,找根上面有两把叉子的老树丫枝,将皮剥掉后用砂纸磨光,拴两根橡皮筋中间放一块牛皮作包石子用,一把弹弓就做成了,若弹弓扎实且力气较大,射程可达到一百多米远。再高级点就是弹弓枪,则需要用木材或粗铁丝做枪架,以板机做发射器,那更洋气,但准头却不如树丫枝手动弹弓。树上的麻雀、路灯杆上的灯泡、关系不好的同学家窗户玻璃都是我们的靶子,若闹出动静有人来抓,撒腿就跑,若被俘虏缴械投降,家长领回去少不得一顿饱打。过几天,好了伤疤就忘了痛,飞快地又做出一把更好的弹弓。
弹弓子弹是有讲究的,最差的是用纸搓成团,纸做的子弹柔软无力,射到目标就散了,想要好子弹,就到河滩上挑选圆滚的卵石子,石子越圆射击弹道就越精确,我同学国伢子的姐姐在灯泡厂做临时工,带回好多玻璃球做子弹,一般还舍不得用呢。有次我被弹弓近距离打中眼睛,痛得地上打滚,幸好是纸做的子弹,若用石子或玻璃球,也许现在要用盲文打字写文章了。
还有次,两群中学生在河边头打弹弓仗,其中有人打破脑壳流一身血,学生伢子吓得一窝蜂跑了,河边头一个船老大赶紧用烟丝堵住他的伤口,手里拿碗水口中念念有词:天灵灵,地灵灵,截住长江水不流,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听老帮子讲,船拐子和排客一般都有点功夫和术法子。
打陀螺,跟弹弓相比较,玩陀螺算比较斯文的,陀螺一般用木头做,上面平整光滑,下面那头削尖,做工讲究的还在顶尖处嵌一颗铁弹子经得磨擦,手中挥动鞭子,抽得陀螺在地上飞转。还有种非常轻巧的叫做飞陀螺,一鞭子抽下去可以飞过人头、飞过屋顶、飞过围墙。在学校操场水泥坪玩陀螺最舒服,坑坑洼洼、凸凹不平的麻石街上和小巷子里面不好玩,陀螺转不开也飞不起来,若飞到人家屋顶上被家长晓得又要挨打。王同学的父亲是兵工厂的,以做枪托或手榴弹柄的上等木料,再经过车床加工做出来的陀螺,材质好,份量重,别人的陀螺一撞上它就倒地,惹得好多人眼红嫉妒。
滚铁环,用钢筋或其他粗金属条焊成圆圈,将铁棍扭成钩推着铁环跑,也有人将提桶脚盆箍子卸下当铁环,我在贵州山区看见当地小孩子没有玩具,用竹条编箍当铁环玩。我读小学时有个好威武的配铜钩子的铜滚环,被高年级哥哥以一个旧铁环外加几粒玻璃弹子换走了,父亲被我气晕哒。一九七八年,十二岁的谢彦波带着一副铁环到中国科技大学读书,他在大学操场玩铁环的动作还被拍成哒电影。
玻璃球,俗称玩弹弹,玻璃弹弹有透明的白色、彩色、花色、油色。右手紧握拳,用大拇指和食指将玻璃球弹出去,以击中对方的玻璃球算赢,赌注一般是玻璃球或香烟盒子。也有人用玻璃球做赌博工具来赌钱的,输赢一般是几分钱一盘,若玩一角钱一次的那绝对是大赌博。弹击玻璃球很讲究力度与角度,我同学国伢子最厉害,两三米内无论什么角度都能击中,外号神弹子,他平时看电影租图书吃零食的花销都是靠玩弹弹赚的,有时一天赢得几角钱。
磕碑,就是在地上划两条界线,用窑砖或子弹壳投掷对方的窑砖子弹壳,砸中为赢。
烟盒纸,将烟盒纸折叠成三角板俗称油板,厚厚的一叠三角板拿在手上,用手掌手背翻来覆去变换各种手势而三角板不能掉下去,玩得越厚玩得越多的那一方为赢家。
发令纸,原是体育比赛中信号枪和发令枪用的火药,俗称洋炮子弹,几分钱或一角钱一张发令纸,每张纸嵌有百多粒发令子弹,用锺子敲击则发出脆响的爆炸声。我们先做一把木头枪或弹弓枪,将注射器钢头或板车钢丝头嵌于枪上面以活动板机发射,相当于最简单的自制火药枪,家长和学校一般不允许玩。读中学时,同学中的部队大院子弟往高射机枪子弹壳里面灌满鞭炮火药,子弹底口装上发令纸,将子弹放在铁丝架上用蜡烛火苗烧烤,子弹爆炸后,弹头飞出去把围墙打个缺口,大院保卫科从此以后不许细伢子在院子里玩子弹壳。
竹筒子枪,将拇指粗的竹管内的节巴打通,竹管一头堵塞浸湿的黄草纸,用筷子从另一头猛推出去,嘭地发出一声闷响,那黄草纸做的子弹可以射出几米远。用新鲜桔子堵塞笔杆粗的玻璃管,其响声比黄草纸清脆些。
骑高马,是以人来当玩具,参加游戏的人分成两派,同一派内的人再以锤子剪刀布来决定哪个当骑兵哪个当战马,骑兵跨在做战马的肩膀上,双方以木制刀枪棍棒作兵器挥舞打斗,感觉如同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威风抖擞,男孩子最喜欢玩,遇上战马不得力或骑兵武艺差的时候,俩人会摔得鼻青脸肿。
男孩子天生喜好舞枪弄棒、爬树翻墙,我们也不例外,头上戴顶报纸折叠的船型帽,手里端着塑料枪或木头枪,腰间挎把指挥刀,打打杀杀,威风凛凛,洋气十足。那个年代小孩子的动手能力强,我们自己晓得做木头刀枪,找块好点的两公分厚木板,先用铅笔画轮廓,再慢慢锯成粗坯,然后用锉刀修凿,最后用砂纸打磨光滑。我还用鞋盒纸壳做手枪套和马刀鞘,全副行头装备令人羡煞。同住一个大院的小四请我帮他用真牛皮包做个驳壳枪套并配上原有的牛皮带,那才叫真正的韵味,后来才晓得闯下大祸,那是他爸爸在渡江战役中挎的文件包,让我们几剪刀报废了,他爸爸心疼得看见我们就骂:老子揍死你们这群小兔崽子。
最复杂最有味最好玩的莫过于轴承车,轴承车俗称弹子盘车,弹子盘车又分坐式和骑式两种,坐式在木板下面装轴承,车头做一个活动把手,用于掌握方向,一个人坐在车上,另一个人用绳索牵着跑。骑式则需要用木做个高脚板凳样的车架,也是下面装上轴承车头有活动把手,平地上用人在后面推起跑,若遇水泥路的下岭陡坡则一个人往下滑行,骑式弹子盘车还有踏脚板,那式样跟骑摩托车或电单车一样韵味。
我们儿时那个年代,人们家中没有电视机,电影院天天放映《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海港》、《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等八个样榜戏,人们戏谑:爬雪山,过草地,不如八个样榜戏。电影院一年偶尔放两场朝鲜或阿尔巴尼亚影片,翻来复去,没有新意。因为老看这些东西,那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对白,我们都能够倒背如流,当时有民谣形容: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一哭一笑,阿尔巴尼亚莫明其妙。说明文化娱乐生活枯燥乏味。那时候,每个街道居委会有间图书室,图书又叫做小人书,当年的成年人和小孩子都喜欢看连环画图书。家庭条件好点的小孩子一般都拥有几十本图书,知识分子和干部家庭孩子逢年过节或生日,得到的礼物大多是图书。也有自家不买书,专门借别人的图书并且占为己有的人,我同学俊伢子就是这类人,把我珍藏的几十本图书一本一本借走,再也找不到了。每天中午休息或下午放学,我们就钻进图书室,看一本图书收一分钱,租小说看一天收三分钱,我们有时会趁着管理员不注意,迅速互相交换图书,一分钱就可以看两本书。一间图书室的书全部看完了,我们又四处寻找其他的图书室,图书室每购进一批新书,总要排队才看得到。每个寒暑假期,除了做假期作业和家务劳动外,我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图书室度过的。稍微大一点,家长通过关系办到一本省图书馆借书证,从此不再去街道图书室,因为那里面已经找不到我感兴趣的书了。
至于那些跳橡皮筋、丢沙包、塑料丝变图案、丢棋子,踢踺子、跳绳等游戏基本上是细妹子女生玩的,细伢子男生很少玩而且也不晓得玩。儿时的玩具陪伴我度过一段很长的幸福时光,街道图书室是我吸收课外知识的快乐的精神家园,直到现在我还时常怀念儿时的那些玩具和小人书。
可以说除了父母以外,小孩子最亲密的伙伴就是玩具,富裕家庭的小孩子各种各样的玩具好多,什么变形金刚、电动车、遥控航模、MP3、MP4、笔记本电脑等等,玩具对开发少年儿童智力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那个年代的少年儿童也有玩具,我们的玩具大多自己动手做而且非常好玩,我们把快乐融于玩具的制作和操作之中,以至如今不能忘怀。
玩弹弓,是所有细伢子普遍持有的玩具,找根上面有两把叉子的老树丫枝,将皮剥掉后用砂纸磨光,拴两根橡皮筋中间放一块牛皮作包石子用,一把弹弓就做成了,若弹弓扎实且力气较大,射程可达到一百多米远。再高级点就是弹弓枪,则需要用木材或粗铁丝做枪架,以板机做发射器,那更洋气,但准头却不如树丫枝手动弹弓。树上的麻雀、路灯杆上的灯泡、关系不好的同学家窗户玻璃都是我们的靶子,若闹出动静有人来抓,撒腿就跑,若被俘虏缴械投降,家长领回去少不得一顿饱打。过几天,好了伤疤就忘了痛,飞快地又做出一把更好的弹弓。
弹弓子弹是有讲究的,最差的是用纸搓成团,纸做的子弹柔软无力,射到目标就散了,想要好子弹,就到河滩上挑选圆滚的卵石子,石子越圆射击弹道就越精确,我同学国伢子的姐姐在灯泡厂做临时工,带回好多玻璃球做子弹,一般还舍不得用呢。有次我被弹弓近距离打中眼睛,痛得地上打滚,幸好是纸做的子弹,若用石子或玻璃球,也许现在要用盲文打字写文章了。
还有次,两群中学生在河边头打弹弓仗,其中有人打破脑壳流一身血,学生伢子吓得一窝蜂跑了,河边头一个船老大赶紧用烟丝堵住他的伤口,手里拿碗水口中念念有词:天灵灵,地灵灵,截住长江水不流,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听老帮子讲,船拐子和排客一般都有点功夫和术法子。
打陀螺,跟弹弓相比较,玩陀螺算比较斯文的,陀螺一般用木头做,上面平整光滑,下面那头削尖,做工讲究的还在顶尖处嵌一颗铁弹子经得磨擦,手中挥动鞭子,抽得陀螺在地上飞转。还有种非常轻巧的叫做飞陀螺,一鞭子抽下去可以飞过人头、飞过屋顶、飞过围墙。在学校操场水泥坪玩陀螺最舒服,坑坑洼洼、凸凹不平的麻石街上和小巷子里面不好玩,陀螺转不开也飞不起来,若飞到人家屋顶上被家长晓得又要挨打。王同学的父亲是兵工厂的,以做枪托或手榴弹柄的上等木料,再经过车床加工做出来的陀螺,材质好,份量重,别人的陀螺一撞上它就倒地,惹得好多人眼红嫉妒。
滚铁环,用钢筋或其他粗金属条焊成圆圈,将铁棍扭成钩推着铁环跑,也有人将提桶脚盆箍子卸下当铁环,我在贵州山区看见当地小孩子没有玩具,用竹条编箍当铁环玩。我读小学时有个好威武的配铜钩子的铜滚环,被高年级哥哥以一个旧铁环外加几粒玻璃弹子换走了,父亲被我气晕哒。一九七八年,十二岁的谢彦波带着一副铁环到中国科技大学读书,他在大学操场玩铁环的动作还被拍成哒电影。
玻璃球,俗称玩弹弹,玻璃弹弹有透明的白色、彩色、花色、油色。右手紧握拳,用大拇指和食指将玻璃球弹出去,以击中对方的玻璃球算赢,赌注一般是玻璃球或香烟盒子。也有人用玻璃球做赌博工具来赌钱的,输赢一般是几分钱一盘,若玩一角钱一次的那绝对是大赌博。弹击玻璃球很讲究力度与角度,我同学国伢子最厉害,两三米内无论什么角度都能击中,外号神弹子,他平时看电影租图书吃零食的花销都是靠玩弹弹赚的,有时一天赢得几角钱。
磕碑,就是在地上划两条界线,用窑砖或子弹壳投掷对方的窑砖子弹壳,砸中为赢。
烟盒纸,将烟盒纸折叠成三角板俗称油板,厚厚的一叠三角板拿在手上,用手掌手背翻来覆去变换各种手势而三角板不能掉下去,玩得越厚玩得越多的那一方为赢家。
发令纸,原是体育比赛中信号枪和发令枪用的火药,俗称洋炮子弹,几分钱或一角钱一张发令纸,每张纸嵌有百多粒发令子弹,用锺子敲击则发出脆响的爆炸声。我们先做一把木头枪或弹弓枪,将注射器钢头或板车钢丝头嵌于枪上面以活动板机发射,相当于最简单的自制火药枪,家长和学校一般不允许玩。读中学时,同学中的部队大院子弟往高射机枪子弹壳里面灌满鞭炮火药,子弹底口装上发令纸,将子弹放在铁丝架上用蜡烛火苗烧烤,子弹爆炸后,弹头飞出去把围墙打个缺口,大院保卫科从此以后不许细伢子在院子里玩子弹壳。
竹筒子枪,将拇指粗的竹管内的节巴打通,竹管一头堵塞浸湿的黄草纸,用筷子从另一头猛推出去,嘭地发出一声闷响,那黄草纸做的子弹可以射出几米远。用新鲜桔子堵塞笔杆粗的玻璃管,其响声比黄草纸清脆些。
骑高马,是以人来当玩具,参加游戏的人分成两派,同一派内的人再以锤子剪刀布来决定哪个当骑兵哪个当战马,骑兵跨在做战马的肩膀上,双方以木制刀枪棍棒作兵器挥舞打斗,感觉如同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威风抖擞,男孩子最喜欢玩,遇上战马不得力或骑兵武艺差的时候,俩人会摔得鼻青脸肿。
男孩子天生喜好舞枪弄棒、爬树翻墙,我们也不例外,头上戴顶报纸折叠的船型帽,手里端着塑料枪或木头枪,腰间挎把指挥刀,打打杀杀,威风凛凛,洋气十足。那个年代小孩子的动手能力强,我们自己晓得做木头刀枪,找块好点的两公分厚木板,先用铅笔画轮廓,再慢慢锯成粗坯,然后用锉刀修凿,最后用砂纸打磨光滑。我还用鞋盒纸壳做手枪套和马刀鞘,全副行头装备令人羡煞。同住一个大院的小四请我帮他用真牛皮包做个驳壳枪套并配上原有的牛皮带,那才叫真正的韵味,后来才晓得闯下大祸,那是他爸爸在渡江战役中挎的文件包,让我们几剪刀报废了,他爸爸心疼得看见我们就骂:老子揍死你们这群小兔崽子。
最复杂最有味最好玩的莫过于轴承车,轴承车俗称弹子盘车,弹子盘车又分坐式和骑式两种,坐式在木板下面装轴承,车头做一个活动把手,用于掌握方向,一个人坐在车上,另一个人用绳索牵着跑。骑式则需要用木做个高脚板凳样的车架,也是下面装上轴承车头有活动把手,平地上用人在后面推起跑,若遇水泥路的下岭陡坡则一个人往下滑行,骑式弹子盘车还有踏脚板,那式样跟骑摩托车或电单车一样韵味。
我们儿时那个年代,人们家中没有电视机,电影院天天放映《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海港》、《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等八个样榜戏,人们戏谑:爬雪山,过草地,不如八个样榜戏。电影院一年偶尔放两场朝鲜或阿尔巴尼亚影片,翻来复去,没有新意。因为老看这些东西,那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对白,我们都能够倒背如流,当时有民谣形容: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一哭一笑,阿尔巴尼亚莫明其妙。说明文化娱乐生活枯燥乏味。那时候,每个街道居委会有间图书室,图书又叫做小人书,当年的成年人和小孩子都喜欢看连环画图书。家庭条件好点的小孩子一般都拥有几十本图书,知识分子和干部家庭孩子逢年过节或生日,得到的礼物大多是图书。也有自家不买书,专门借别人的图书并且占为己有的人,我同学俊伢子就是这类人,把我珍藏的几十本图书一本一本借走,再也找不到了。每天中午休息或下午放学,我们就钻进图书室,看一本图书收一分钱,租小说看一天收三分钱,我们有时会趁着管理员不注意,迅速互相交换图书,一分钱就可以看两本书。一间图书室的书全部看完了,我们又四处寻找其他的图书室,图书室每购进一批新书,总要排队才看得到。每个寒暑假期,除了做假期作业和家务劳动外,我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图书室度过的。稍微大一点,家长通过关系办到一本省图书馆借书证,从此不再去街道图书室,因为那里面已经找不到我感兴趣的书了。
至于那些跳橡皮筋、丢沙包、塑料丝变图案、丢棋子,踢踺子、跳绳等游戏基本上是细妹子女生玩的,细伢子男生很少玩而且也不晓得玩。儿时的玩具陪伴我度过一段很长的幸福时光,街道图书室是我吸收课外知识的快乐的精神家园,直到现在我还时常怀念儿时的那些玩具和小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