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 电 升 级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小时候印象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情景。老大哥的“苏维埃+电气化”,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共产主义的美景。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极度困乏,更不能侈谈什么家用电器了。
下农村后,我们生产队虽然没有电灯电话,但每家每户却装有一个有线广播喇叭,天天向人们播送“最高指示”、语录歌、样板戏、革命歌曲和县委、公社、大队的贯彻落实精神。也许,这是当时每户最有效的“家用电器”了。
“文革”后期,我们这些流动施工单位在工地居住的年青夫妇家庭,几乎都有一只1000~2000w的小电炉,用于煮饭、烧水、取暖。虽然上面明令禁止使用电炉,一是耗电量大,二是容易引发火灾,但这是家庭唯一的“家用电器”,所以大家还是心照不宣地偷偷使用,反正没有装电表,不必交电费。
70年代末,我们施工队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到了晚上就在工地会议室让职工、家属收看节目。由于是户外天线,信号不好,图像不清晰。有些急性子人就你一下、我一下地乱调频道、乱动天线,结果适得其反,搞得大家都看不好。队里只好派专人负责播放,但人多嘴杂,难合众意。当时工资收入低微,电视机货源紧缺,职工家庭买不起,也买不到,只好收看公家的电视。
80年代初,为了给3岁的女儿改善生活环境,我们咬牙挤出100多元买了一台台湾产的座式电风扇,,而且带收音机,能收听广播。有了它,我们不必再摇扇子为女儿降温驱蚊,也可以让它左右摆头为我们大人消暑度夏。特别是每天中饭后,一些单身汉都坐在我家里,一边吹着电扇,一边津津有味地收听电扇里播送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我们的工资、奖金也逐年增多。于是,陆续购置了黑白电视机、单缸洗衣机,后来又换成了彩色电视机、双缸洗衣机,并增添了电冰箱。1995年,我们家享受到二室一厅的福利分房后,洗衣机换成了全自动,彩电增大到29英寸,并配备了影蝶机和全套音响设备,还安装了空调机和电话机,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历史跨入新的世纪,我们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新颖明亮的高层住宅,高雅优美的室内家居,清洁憩静的小区环境,宽敞整洁的地下车库。走进各家各户,家用电器应有尽有:中央空调、液晶电视、三门冰柜、组合厨具、电脑手机……不少家庭还购买了小轿车,生活步入现代化。
先人云:"创业难,守业更难"。是啊,忘记过去,就意谓着背叛;珍惜今天,将激励我们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