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楼
今年51岁的王穆军,曾经挖出过一个石斧
红网永州5月13日讯(记者 汤红辉)今年51岁的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凼底村村民王穆军,20多年前从隔壁村子搬到凼底村,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一天到晚耕种的土地下,竟然睡着有3000—4000年高龄的老祖宗!经过对这个命名为“望子岗商周遗址”考古发掘,考古专家在他的地下不仅发现了厚达1-2米的文化层,还有多组建筑遗迹和墓葬群。今日,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柴焕波站在望子岗商周遗址上宣布,首次在湘江流域发现商周墓葬群,同时证实这里是湖南境内目前发现最早的古越人聚居地。
考古发掘发现8个文化层
望子岗遗址位于永州市零陵区,地处潇水支流桴江西岸。
早在1986年,当地考古部门就已发现望子岗遗址,但碍于当时的发掘技术和条件,遗址一直没有被发掘。2008年11月,趁湖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之机,柴焕波来到永州,发现当地经过多年的建设,望子岗村的村民建筑已经逐渐逼近遗址,最近的建筑现场距离遗址仅有数米远。为了尽快发掘遗址使之不被破坏,柴焕波当天便向当地村民借来锄头等工具。“一锄头下去,竟然出现了可观的文化层。”柴焕波喜出望外:这么丰富的文化层,下面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带着这样的疑问,柴焕波开始着手制定发掘方案。
经过周密部署,望子岗遗址的发掘工作从今年3月正式开始,共发现多达8层的文化层。柴焕波介绍说,望子岗遗址的文化层厚达1-2米,共分8层,年代跨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代早期,其中包括4次明显的生活界面的叠压关系。“所谓生活界面,就是我们现在脚下的地面。”
柴焕波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时代的人所处的地面,分属不同的空间,这样叠压着的4次生活界面,向今人揭示了古人在望子岗的繁衍更迭。而在这些叠压关系中,不仅有同一文化时期的叠压,也包含了不同文化的叠压,“这在湘南地区同时期考古遗址中尚属首次,对于建立湘南地区商周考古的年代分期和文化谱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陶片佐证南北文化的交汇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又相继发现多组建筑遗迹。
“遗址上的这些洞口,都是古人的柱洞,用来支撑房屋。”柴焕波在现场指着成排的柱洞介绍说,在大约200平方米的遗址表面,大量柱洞有序排列,彼此之间形成直线、曲线的连接,“这些连接,应该就是房屋之间的间隔。”
与去年同在湘南发现的坐果山遗址不同,望子岗遗址上的部分建筑成半地穴式,此类形式的建筑在过去同时期的考古遗址中比较少见,湘南地区更是从未出现过。对此,柴焕波认为,这种建筑形式很可能是从中原或者洞庭湖区传到湘南的。至于这些建筑功能何在,柴焕波坦言尚不确定,“居住、窖藏都有可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清理遗址的过程中,不断有大量陶片出土。在这之中,一块质地细润的灰色陶片引起了柴焕波的重视。“从颜色、形态等来看,这块陶片与其它的都不同,应该是湘南地区固有的技术制成的。”柴焕波补充说,其它陶片均呈红色,具有明显的外来特征,由此来看,这块灰色陶片,应为湘南地区的古人制作。
除此之外,望子岗遗址还出土了铜钺、玉环残片,以及石料、石磨等,这些具体的文物,都为研究古越文化、确证古越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最早的实物证据。
墓葬群内保留有人体骨架
与此同时,望子岗遗址还出土了21座古墓葬,其中不少墓葬中,还存有清晰的人体骨架。
其中有些墓葬狭长,长宽比大概为4:1,刚好符合是古越人墓葬的特征。而在墓葬之中,一具人体骨架清晰可见。骨架高约160厘米,透、肩、胸、腹、腿等部位分布明晰,保存十分完好。在其旁边的一座墓葬中,也可看到残留的人体骨骼,且有陪葬一些陶器。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认为,这些人体骨架为研究望子岗遗址的年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发掘的进行,我们将通过生物学分析手段,测评骨骼内部的微量元素,还可对残留的牙齿进行专业分析,这些分析得出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等。”
郭伟民表示,望子岗遗址的构成十分丰富,具有深度的文化内涵,考古所专家还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细致发掘。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