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时间的感概
乐 乎
古往今来,最是人感到神奇莫测的客观存在就是时间了,它最长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最不受重视而又最受惋惜。时间无处不在,却又看不见,摸不着,时间不值一钱却又千金难买。孔子在河边叹息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汉乐府《长歌行》也用滔滔东流水来比喻时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人甚至认为只要听听流水声就能感受到时间的流失,“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唐·韩琮)”。
早在小学,老师就反复训诫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到了初中,老师又以唐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唐·杜秋娘)》”来教育我们珍惜宝贵的少年时光。可惜的是,虽然我很小懂得应该珍惜宝贵的光阴,却受到命运的播弄,虚度了十多年的年华,而且是十五岁到二十六岁的青春大好时光。
上山下乡那些年,所谓“接受再教育”,其实就是种田挣工分,用农民的话说,就是“在他们的锅里分一口饭吃”。哪里有“扎根农村干革命”和“改天换地”的自豪感,觉得只是以每天几毛钱的单价出售青春而已。时间一天天流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刚下农村时,农民叫我“小萝卜头”、“小把戏”,几年过后,二十岁时就被改叫为“大乐”,不到二十五岁,就升级为“老乐”了。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时间,你的价值在哪里?比“金缕衣”更珍贵的“少年时”,你的价值又在何方?
我插队的地方是洞庭湖水乡,河渠如网、湖泊密布,湖边河畔的竹林里散布着三五村落,村落旁还长着一些杨柳和桃树。春天到了,在濛濛的春雨中,鹅黄色的柳丝袅袅,盛开的桃花缀满枝头,如含笑的少女。雨中的炊烟婀娜多姿,凝重而不失轻盈,微风拂来,轻烟渐渐地融入雨幕之中。我常常站在茅屋的窗前,久久地凝视着洞庭平原如水墨画般的雨景,涌上心头的却不是美感,而是时光消逝,韶华难留的莫名惆怅,不由得想起白居易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的诗来,心头一阵痛楚,时间啊时间,你就是这样毫无价值地流逝吗?
如今我一事无成,却早已年过半百。对我来说,“花开堪折直须折”的“少年时”早已一去不复返,“老大徒悲伤”的时刻确凿无疑地来临了。当年自学考试时曾读到孔融给曹操的信,信中写道:“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读这封信时,觉得“五十之年”是多么遥远的将来啊!还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没想到“忽焉”一下,我已经比孔融的年龄还要大了。
我辈绝不奢望“万寿无疆”或“永远健康”,年过半百后该如何看待时间呢?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是鼓舞人心的人生格言,非寻常人可以做到的。我倒是经常想到春秋时期烛之武的人生概叹:“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在青壮年时代尚无所作为,现在更不会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我不会自暴自弃,仍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珍惜余下的有限时光,兢兢业业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过,古人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已不尽是我的座右铭了,我更欣赏的是几句陶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苏轼被贬黄州时,偶尔看到西向而流的兰溪,大感兴趣,反白居易的《醉歌》而作《浣溪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诗人说,既然流水可以向西而流,安知时间不会逆行?人生老而复少是完全可能。这虽然只是诗人的即兴之言,但诗中所包含的乐观旷达,积极有为的人生观却是极为可贵的。
人生就是一本书,老年就是书的结尾,而结尾部分往往最精彩,最令人难以忘怀。是啊,与其悲叹时间的流逝而悲观失望,何如以乐观的精神来对待人生,让有限的时间变得更加充实,更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