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过五十,进六十,望七十,当年的知青姑娘小伙,今天是到了保养身体的时候了。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湖南知青知青大学健康与养身 → [转帖]夏季养生要点一

您是本帖的第 166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转帖]夏季养生要点一
老玩童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老玩童
等级:知青(VIP)
文章:478
积分:11393
注册:2007年8月6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老玩童

发贴心情
[转帖]夏季养生要点一


夏季养生要点

《黄帝内经》里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人生活在自然中,顺应季节转换,身体也在不断的适应气候发生种种微妙的变化,怎样才能在变化巨大的环境中拥有健康的身体呢?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告诉我们,“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各种现代文明病相继出现,更说明了这样的现实:反季节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诸多隐患。只有顺应四时,在不同的季节要重点调养不同的脏腑,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夏天,指阴历4月至6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这个阶段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天地之气相交,蒸腾闷热,常给人热不可耐、烦躁不安之感。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求解决之法,希望过一个凉爽、舒适的夏天。实现这个愿望,我们不防先从夏季养生特点着手,从中探索凉爽养生之法。

夏季养生要点

夏季的养生要点可以概括为“避暑湿,防寒凉,养心神,健脾胃,冬病夏治保健康!”

原则一:避暑湿、防寒凉

   ◆ 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表现为:

  1、耗伤津液: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

  2、耗伤元气: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泄的症状。

  3、严重: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导致死亡。

  ◆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好伤人体阳气,表现为:

  1、好伤脾阳: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

  2、脾气升降失合: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3、食物易于霉烂变质:导致胃肠炎、痢疾 、食物中毒等。

 ◆ 在避暑湿的同时,要避免因暑取凉而导致阳气受损的现象,包括:

  1、形体虚胖或面色苍白无光泽。

  2、怕冷喜暖,手脚冰凉又极易出汗。

  3、精神虚弱,说话或动作经常有气无力。

  4、容易腹泻,小便多而色淡、不通畅。

  5、唇色淡,舌色淡红,舌苔白滑。

  6、不喜欢喝水,很少觉得口渴。

  7、腹中不断作痛,腰背冷痛,咳喘心悸。

  保健措施:

  ◆ 防暑措施:

  1、多食消暑食物:清热、微凉,如西瓜、苦瓜等。

  2、补充足够的水分。

  3、生津止渴的中草药有:山楂、金银花、五味子等。

  4、避免过度日晒及超量运动。

 ◆ 防湿措施:

  1、居住环境要做到通风、防潮、隔热。

  2、饮食易清淡,少油腻,以温食为主,忌大寒。

  ◆ 防寒凉措施:

  1、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

  2、谨防空调病。

  健康贴士1:喝水的学问

  • 饮水莫待口渴时、大渴莫过饮

  • 睡前不宜多饮水、用餐时不宜喝水

  • 温茶解渴最有效

  • 晨起喝水有助健康

  • 饮料不如自来水

  健康贴士2:空调病及其预防

  所谓空调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空调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 空调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 夏季心脏负担重,多次出入空调环境,加重心脏负担。

  • 频繁的冷热交替,降低人体适应能力、也给细菌的入侵以可趁之机,从而导致疾病的出现。

  ◆ 如何预防冷气病?

  • 室内外温差应小于5℃、室内温度要高于25℃

  • 经常保持与外界空气流通、入睡时关闭空调

  • 感觉凉时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 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关节炎等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长期呆在空调环境里。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5/14 14:05:48
陌生鱼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顾问
等级:知青元老
文章:4554
积分:26999
注册:2008年1月9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陌生鱼 访问陌生鱼的主页

发贴心情
好帖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moshengyu2008知足常乐快乐开心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5/17 15:14:00

 2   2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