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湖南知青各地知青靖县知青 → 会同村里见闻 碉楼 祠堂 和其它

您是本帖的第 585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会同村里见闻 碉楼 祠堂 和其它
乡音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超级版主
文章:3096
积分:54812
注册:2006年4月26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乡音

发贴心情
会同村里见闻 碉楼 祠堂 和其它

  首先感谢富裕中农让我们增加了丰富的知识

     进了会同村,先看到的是村头的一座碉楼,楼体都是青砖砌成,

村头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碉楼与祠堂相邻见证着会同村的历史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这座碉楼的旁边是一个祠堂,祠堂的大门红漆已不再鲜红,我们推开门进去,祠堂天井内长着荒草,宽敞的祠堂安静肃穆,屋顶上有着成对的麒麟;梁下墙壁依稀可见彩色的花鸟图案,但部分已残缺不全;屋檐下还有着精美的木雕;小鸟儿似乎也看上了这清静之地在屋檐处筑了个小小的鸟儿窝。这一切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个非常庄严的地方。祠堂、家族这些字眼,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似乎都与“封建”“顽固”有关。无意中大家发现了右边走廊的墙上还清晰可辩的毛笔字。相机记录了一些部份,但只可看不可议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落款是中山市X乡人民法院1959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祠堂大门上面的木雕






http://blog.sina.com.cn/amydth0218 http://www.56.com/h89/u_xiangyin5.html http://xiangyin5.blog.sohu.co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5/13 6:26:33

如果您不会发贴或者不会发图片,请参看《入门帮助》,里面有详尽提示。

呵呵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超级版主
文章:2436
积分:100998
注册:2005年9月1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呵呵

发贴心情

补几张照片

祠堂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村头的碉楼,05年照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嘻嘻、哈哈、呵呵!笑对人生,心情舒畅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5/13 8:32:54

如果您不会发贴或者不会发图片,请参看《入门帮助》,里面有详尽提示。

乡音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超级版主
文章:3096
积分:54812
注册:2006年4月26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乡音

发贴心情

听富裕中农讲栖霞仙馆里的故事

为了这个故事完整,也因为富裕中农家中有事,不可能我们参观的每一处都要请他来加说明词,所以我就在网上找了一下,照片则明天再来添加

       栖霞仙馆的来由

上世纪20年代初,首任香港太古洋行总买办莫仕扬的嫡孙莫咏虞,身为太古洋行船务买办,家境殷实,寓居于香港。据说莫咏虞得了疾病,卧床不起,经多方医治也未见起色。家人雇来一位年轻貌美的婢女服侍他,因她关怀备至,莫咏虞的病情渐渐好转。也许是日久生情的缘故,康复后的莫咏虞欲将该女纳为第八妾。不料该婢女以终身不嫁为由,拒绝了莫咏虞。莫咏虞见其决心已定,却又感激她的照料之恩,而且为循其父“积善之家必有馀”的遗训,他也早有意建造一间寺院来安置家中另几位愿守“清规”的未婚婢女。于是在民国九年(1920年)时,莫咏虞花了一千两白银,在家乡会同村瓦窑坡处买了一块30余亩的地,正式破土兴建栖霞仙馆。

图一


  两年后栖霞仙馆建成,首先到馆内修行的是那位服侍莫咏虞的婢女,取法号为昌龙。随后又有四位莫府的婢女落发为尼,分别叫昌华、昌义、昌明、昌球。年龄最大的是30岁的昌义,年纪最小的昌华有20岁。莫咏虞还雇了4名花工和2名更夫来伺候栖霞仙馆中的尼姑,让她们安心修行。工人每月的薪金及鲜果、大米、油烛等物品,均由莫咏虞供给,尼姑们的生活颇为丰裕。

  栖霞仙馆建成后不久,大约在1922年的下半年,莫咏虞利用自己在太古洋行做船务买办、常与英国人有贸易往来之便,托人从英国买回了一台发电机运到香港,准备运回老家会同村,让栖霞仙馆内的尼姑们也用上电。

图二


  发电机和电线、管道等设备从香港用船运至澳门时,同行的还有从香港聘请的一位年轻电工阿荣。阿荣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在香港一家英国人开的电力公司工作多年。莫咏虞请他去会同村,主要负责发电机的安装、调试和正常运转等工作。
  发电机的到来给偏僻的小山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但是一台发电机只能供栖霞仙馆及部分莫氏家族成员照明用电。
  入夜后,好奇的村民纷纷爬上栖霞仙馆的围墙看新奇。面对村民的好奇和对光明的渴望,家境富庶而又乐善好施的莫咏虞立即从香港购回大量电线、电灯、路灯等设备,免费为会同村内每家每户安装电灯。
  1923年初,莫咏虞又运了两台发电机到村里。这年春天,小小的会同村处处亮起了灯,会同因此成为香山县第一个用电的村子。村民家家用上了电,就连莫咏虞大老婆坟前的镂空石华表也灯火辉煌。
  直到解放初期,珠海市区内也没有私人家庭用电,老百姓家里仍然点着煤油灯和蜡烛。香洲有4根柱子上的水银灯是用电的,小时候他和一群伙伴常围着路灯玩耍。那时候珠海的商铺由于没有电灯,晚上7点左右就打烊了。1966年家庭里才有有线广播听,直到1968年珠海市民家庭才有电用。会同村在1923年家家户户就点上了电灯,比珠海市全民用电早了整整45年。


  村民蜂拥而至观看电影

  会同村有电之后,莫咏虞又将另一种“洋玩意儿”————电影带回了家乡。每隔几个月,他就会从香港请来电影队,在栖霞仙馆内为女尼们放映卓别林的“哑剧”电影。当然这也像电灯一样,村民都可以免费来看。每次电影队一到达,全村就像过节似的,倾巢而出,挤在栖霞仙馆里,甚至邻村的村民也蜂拥而至,站满了栖霞仙馆的围墙。
  珠海市最早的电影院1954年才在唐家出现,由当地的一位工程师设计建造,可容纳700人。开业时,还请了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来作首场演出。两年后,电影院在一次台风中倒塌,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该工程师因此被抓去坐牢。珠海人看电影的历史与会同村在1923年就看上电影相比晚了31年。


  电工尼姑私奔村中停电
  原金鼎镇的阮副镇长告诉记者,从香港请过来的那名电工技术人员阿荣,在栖霞仙馆里一直负责为小村提供用电。久而久之,竟与栖霞仙馆的尼姑昌龙相爱。也许是昌龙尘缘未了,不到两年,竟然与阿荣私奔而去。由于阿荣的离去,三台发电机都停止运转,会同村从此停电,整个小村又回到油灯蜡烛的岁月中。
  直到1944年侵华日军占领了中山县后,栖霞仙馆被强征为军医院,尼姑和工人全部被逐出馆外。到日寇投降后,只有2名尼姑和2名花工返回寺院,而发电机早已无影无踪,栖霞仙馆从此一蹶不振。剩下的三间电机房也渐渐被人遗忘。

   巧逢年轻人

待续


http://blog.sina.com.cn/amydth0218 http://www.56.com/h89/u_xiangyin5.html http://xiangyin5.blog.sohu.co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5/13 9:25:29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荷塘秋叶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绿园农夫
等级:知青元老
文章:1901
积分:14256
注册:2007年10月25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荷塘秋叶

发贴心情

      看到墙上毛笔写的那些东西,心情很沉重,看来要建设和谐社会任重道远。这两天拆迁的上门来谈拆迁,一席话令我感慨万千。当谈到拆迁补偿时,那位干部说国家是制定了很多法律,但实行的是属地管理。比方说私房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经济条件好一些,有的私房几百平米都退了,而我们长沙是大于一百平米的就不退,你看这一退国家多大损失。我问他,私人的房子,无端被占去那么多年,怎么反过来倒是国家受损失了?这不是强盗逻辑吗?他向我解释这是×××领导工农闹革命......如何如何,我问他现在又有很多千万、亿万富翁了,我们是不是要学×××又拿起枪杆子来闹一次革命?哈哈哈哈!

    说了些以前不敢说的。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5/13 9:58:02
长安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知青(VIP)
文章:119
积分:1218
注册:2008年12月23日
5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长安人

发贴心情
楼上老兄言之有理,可是有理也拗不过枪杆子,还是做个顺民吧。以前如此,现在要争取自己的公民权益。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5/13 10:32:56

如果您不会发贴或者不会发图片,请参看《入门帮助》,里面有详尽提示。

pengje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随便
等级:版主
文章:1734
积分:29445
注册:2006年5月22日
6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pengje 访问pengje的主页

发贴心情

比较哒两位领导的片子,CMOS与CCD出的片子的确不同,特别是天空、碉楼的成象、色泽,期待SX2或SX3

第一张片子的成象与颜色看起来的确很舒服。但构图、取景角度有些问题,这种情况碉楼宜向右再移动一下,取景时前面那几根电线有些打眼,要用PS处理工作量会很大,不如拍摄时换一个角度试试。


好好学习,天天照相! qq5255138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5/13 13:06:41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哥巴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484
积分:38477
注册:2006年9月26日
7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哥巴

发贴心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合同村古朴安静,环境优美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村头和村尾都有一处这样的象坟一样的东东。细看,觉得应当是祭祖的台子。看来这里的人仍遵循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祖宗崇拜的传统。而我们湖南人由于有着强烈的革命热情,在保留传统上差远了。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5/13 20:33:18

如果您不会发贴或者不会发图片,请参看《入门帮助》,里面有详尽提示。

石马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知青元老
文章:2356
积分:16845
注册:2006年7月18日
8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石马

发贴心情

参观会同村时,就曾想过这也是会同,湖南有个会同县,但是富裕中农告诉我们,这个会同村与我们相邻的会同县是没有一点瓜葛的,就象全国有很多的地方叫甘棠一样。只是一个地名而已,上面春英与乡音姐都江堰市发了一些照片,我也补充一点。

1、会同村就是因为他莫仕扬的发达而兴旺,在三十年代,这个不到大的村子里,国内与国外的洋行总经理多达一百多人。这个村子应该是中国最早受西方影响而买办成堆的地方。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村子里为了自已的安全,防止海盗的抢劫,修起了碉堡楼,村子的布局也很有趣,这碉楼前石牌上写的是南XXX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3、而村尾的这石牌上是北XXX。村前村后南北呼应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4、这个架电线用的支架还是当年20年代的东西,居然没有锈得太厉害,有的现在还有使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5、当时采用了双层墙体。中间的空间,能起到隔热和冷的作用,住在里面冬暖夏凉。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6、这里的墙壁上描花画栋,是一种讲究,但是富裕中农介绍墙壁的加工,让我们惊叹,每口砖都仔细的研磨,上下的缝隙对得整整齐齐,缝隙很小很细,每个工只能砌六口砖,这些墙体多年来干干净净,很少灰尘,并且不变形不垮塌。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7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5/13 23:18:45
古潭静子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知青元老
文章:1418
积分:9226
注册:2009年3月22日
9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古潭静子

发贴心情

以下是引用荷塘秋叶在2009-5-13 9:58:02的发言:

      看到墙上毛笔写的那些东西,心情很沉重,看来要建设和谐社会任重道远。这两天拆迁的上门来谈拆迁,一席话令我感慨万千。当谈到拆迁补偿时,那位干部说国家是制定了很多法律,但实行的是属地管理。比方说私房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经济条件好一些,有的私房几百平米都退了,而我们长沙是大于一百平米的就不退,你看这一退国家多大损失。我问他,私人的房子,无端被占去那么多年,怎么反过来倒是国家受损失了?这不是强盗逻辑吗?他向我解释这是×××领导工农闹革命......如何如何,我问他现在又有很多千万、亿万富翁了,我们是不是要学×××又拿起枪杆子来闹一次革命?哈哈哈哈!

    说了些以前不敢说的。

谢谢楼主乡音的图文.都是古老的建筑,古风古韵引人入胜,特别是墙上的标语那是上世纪初的内容,留下来可给后人作看待极左的警世恒言。




知青情愫天荒地老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5/13 23:29:41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晓泛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头衔:制造快乐的人!
等级:知青元老
文章:4195
积分:23539
注册:2008年11月7日
10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晓泛

发贴心情
这些房子都没人住吗?还真有点像澳门老街上的房子.乡音大姐,好久没见,你还好吗?

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5/13 23:33:29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向北挺进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知青元老
文章:2246
积分:19219
注册:2007年2月28日
11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向北挺进

发贴心情

“首先感谢富裕中农让我们增加了丰富的知识”

谢谢乡音姐的图文,让我们坐在家里也增加了丰富的知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片顶端多出的一点烟筒,看了半天,想了半天,不知是怎样形成的?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5/13 23:50:32
没有忘记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4485
积分:27589
注册:2007年1月7日
1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没有忘记

发贴心情
曾到此一游,可惜没有留下PP。谢谢好PP。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5/14 6:24:42
犟牛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知青元老
文章:2714
积分:26620
注册:2007年3月9日
1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犟牛

发贴心情

    读了乡音姐的栖霞仙馆介绍。莫老爷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至少比黄世仁对喜儿好得多,对喜欢的丫头想纳为妾,让她摆脱下人身份享福,但这只是老爷的一厢情愿,丫头不从,愿终身不嫁,皈依佛门,莫老爷为其建住所、派佣人、装电灯,厚养起来,看起来的确是仁义道德,内心里却也许是“我得不到的别人也莫想得到”。最后昌龙敢于冲破清规戒律,与青年电工阿荣两情相悦,远走高飞,我佩服他们的勇气。这段情节够拍一部电视剧了。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5/14 16:21:32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pengje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随便
等级:版主
文章:1734
积分:29445
注册:2006年5月22日
1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pengje 访问pengje的主页

发贴心情

从乡音姐的介绍中并未看到犟牛兄帖中也许是“……”的情节,实际上一个电工也就将这个尼姑拐跑哒。这个假想的情节可能还是以前阶级教育留下来的痕迹摆?

不过这位尼姑倒是做好做孬都是她,搭帮她大家用上哒电,也搭帮她,大家哈用不成哒。


好好学习,天天照相! qq5255138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5/14 17:47:47
乡音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超级版主
文章:3096
积分:54812
注册:2006年4月26日
15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乡音

发贴心情

此帖专复犟牛和彭老师 及一些对“自梳女”有兴趣的朋友。我到顺德几年,听到一些关于顺德“自梳女”的传说,想昌龙应该也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吧。今天看到口口二位的跟帖故特意找来这部份内容。如有乐意多探究的,可以点击打开下面的网址:自梳女

简介

  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仿。

  到20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而她们就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过去“自梳”具有特定的仪式,先由村中族人选择吉日吉时,良辰吉日一到,便请村里德高望重的婶母、伯娘主持祭祖,然后举行“梳髻”仪式,自梳女将自己的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仪式当日,还要摆上几桌酒席,请亲朋聚会,以示公众。

  自梳女一旦辫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后如有不轨行为,就会为乡党所不容,会遭到酷刑毒打,被装入猪笼投河溺死。死后,其父母不得收尸葬殓,由自梳女们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倘村中无自梳女,便被抛入河中随水流去。自梳女自梳后,便自立于社会,可以走出深闺,出外耕作、经商或打工。

  按照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亲戚家里,只能抬到村外,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

  “守墓清”是守节之意,又叫“买门口”。“买门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梳女找一个未婚男性出嫁,出嫁前,男女双方拟定协议。一般是男方同样给女方送聘金,而女方出嫁3日回娘家探望亲人后,就再不回婆家,但自梳女必须按照协议的规定,长期给婆家提供费用,所提供费用的数目一般不少于男方当初给的聘金。另外一种是找一个男性死者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自梳女同样要付给婆家一笔钱。

  有人认为,自梳女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反抗命运,可以想见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是怎样的卑微,她们中大多数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有歌谣曰:“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晚),眼泪未干入下间(厨房)。”这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


http://blog.sina.com.cn/amydth0218 http://www.56.com/h89/u_xiangyin5.html http://xiangyin5.blog.sohu.co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5/17 15:44:24

 15   15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