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堂轶事录
乐 乎
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真是举世无双,譬如“民以食为天”这句名言,言简意赅,简直就是无可辩驳的绝对真理,我在少年时代就对此有极其深刻的认识,可说是刻骨铭心。初中三年,我对食堂的感情远在教室之上,食堂对我的诱惑力绝非教室可比。可以想象,一个把吃饭看得比接受教育更重要的人会有什么出息,怪不得我混了大半辈子,也没混出个名堂,不是没有原因的。
学校有寄宿生和走读生,寄宿生一日三餐都在学校吃,走读生有的带饭,有的中午也在食堂吃。学校的大礼堂一身两任,平时是食堂,开大会时是会堂,只要把那些饭桌搬到一边就行了。
厨房紧挨着礼堂,有一扇大门相通。有时我们在礼堂开会到了开饭时间,食堂工人就从那扇门外探头探脑地窥视,饭菜的香气从门缝飘进来,熏得我们心猿意马,坐立不安,大家便一齐诅咒台上滔滔不绝发言的人是野猪,“一把寡嘴”。有一次,市里一位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来我校汇报学习心得,竟然从上午十点一直讲到下午一点还不肯住嘴,我们早已饥肠辘辘,哪里听得进去,个个咒他突然中风,口吐白沫,倒地不省人事。
吃饭是我们一天中最盼望的事,上午第四节课估计还有十来分钟时,我们就开始收拾课本文具,摸一下一年到头都放在口袋里的饭匙,摩拳擦掌等待下课。铃声一响,老师还没有走出教室,我们早已窜出了几十米。
当然,食堂吃饭最大的烦恼是饭菜都不够吃。我们的粮食定量是每天九两米,因为没油水,所以总是觉得饿。一个星期可以吃一次肉,每次人均一两,但经过厨房师傅们的雁过拔毛,实际可能只有七八钱,只够塞牙缝,与肚子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
饭不够吃是无可奈何的事,反正大家定量都一样,“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大家还算心平气和,没什么太大的气恼。经常产生矛盾和纠纷的是菜。我们的菜是按桌供应的,每桌一盆,八人共享。早餐只有咸菜一碟,一般不会有什么矛盾产生。中餐和晚餐都吃炒菜或炖菜,有些油水,纠纷和矛盾便接踵而来。
刚入学的时候,每桌的名单是校方乱点鸳鸯谱,男女混合。其好处是女生对菜的多少并不很在意,她们又不大愿意掌勺分菜,即使我们给自己稍稍多分一点也不要紧。其坏处是她们总是迟到,吃饭也不积极,我们站在餐桌边望断秋水仍不见她们的倩影,便先取了自己的份额走了。没想到几个女生并不总是同时来到,倒数第二来的女生以为盆里的剩菜全是她的,倒进饭盒扬长而去,结果最后那位姗姗来迟者看到的只是一个空盆。这样的轩然大波闹过好几次,是非曲直连班主任也难以断决。
幸好不久学校就发扬民主,让我们自行组合,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男同学就组成一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吃肉的赵驼子与我们同桌,我们真是幸运儿!
排定桌次后,我们一致推选赵驼子当桌长,负责分菜事宜。“无欲才能无私”,赵驼子不近荤腥,自然没有私心,他分菜我们信得过。实际上,赵驼子分菜也确实分得好,真正做到了大公无私,一视同仁,深受大家拥戴。美国总统也不过连任两届,而赵驼子的桌长却连任了三届,而且是全票当选。赵驼子自己也说,桌长是他一生中担任的唯一职务,也是人生的一大亮点,可惜从来没有在履历表上填过它,人才埋没现象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
“五一”去了南昌恰喜酒,刚回来就接到紧急任务,去北京、济南和南京出差,好久冒上湖知网哒,先发一篇旧作,表示“人还在,心也在”的意思。
2009-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