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家对知青纪念园的关注,也看到了一种知青精神,情结。就知青园,再说说自己的意见。
园子是重修是修整?这点大家先要统一个意见。依我看,重修的难度很大,没有多的土地,建不了博物馆等配套设施。如果撤迁还要出一大笔撤迁费,当初正逢旧城改造,那块地方都没有动,因为那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现在要动,可能很难。但终究是会动的,因为靖县也在前进,只是不知道时间而已。
如果修整,也要大家拿出个方案来。做自己的事,至少要自己满意才行。
那墙上的七副油画,是知青整个历史事件的浓缩。从最高指示的颁布,到最后知青还乡看望农民朋友,就是用它来表现的,现在确实已经斑驳陆离。那石碑,是为捐了款的知青刻名纪念的。还有一座已经褪色的知青亭,和一座象征知青当初下放住过的房子,楼下是关的猪,牛。(我们下放地可没有这种待遇,都是分散住在农民家里。)墙上挂着蓑衣,犁,耙。还有一座石磨,一个石碓,一副打糍粑的木槌。我的描述肯定不到位,现在我也没有在靖县,不然可以发张照片大家看看。(网里应该有人有这样的照片吧?)如果修整的话,应该困难不是很大。如果修整的范围更小,只是涂涂油画,刷刷漆,铲铲草,打扫一下卫生,那就没有必要去惊动县委政府了,我们自己凑点钱,请人做一做,就可以了。而且今年来承包那里做冷饮生意的人会高兴极了。
不论谁去联系现在的县委政府领导,至少要拿得出我们的方案,要说得出为什么,这样才有理有节。但为了把事情办好,建议在大家到靖县来了以后,看了实际情况,再做方案的制定。
那个地段肯定要改造的,如果我们提出建议,正符合改造方针,现在的县委政府划一块地皮给我们自己修建纪念园,也说不定呢。但愿我不是做春秋大梦。
楼上各位朋友其实已经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除开对斜阳兄的一份高见保留自己的意见外,我觉得是科学的,可行的。
如果现在要和县委政府谈此事,请大家另派合适人选,我要7月份才能回靖县。
我同意斜阳的意见。
理由一:现在这个样子,不仅知青见了寒心,更重要的是,如果还是原貌,与靖县今后的城建风格和城市发展也格格不入,过几年免不了有被废掉的可能。
理由二:整旧如旧式的搞一下,虽然看起来不那么寒碜,但与知青的精神和知青的风格还是有差距的,亭子和碑都太过老套,既然要修,要花钱就要加进些现代元素,搞得气派和现代些,至少过几十年当我们这代人老去后,晚辈们还会为看到这样的场景而骄傲。
理由三:长沙去年唱得热闹翻翻的知青纪念碑,至今已无人提起,其实这样的雕塑放在长沙,还不如放到知青下放的地方去,靖县知青既然有这个基础和意愿,在我们手中将它变成现实,又有何不可呢。
接下来的就是设计和经费,我想设计是不成问题的,就是经费可能困难些,如果借助咱们网络这个平台,众人拾柴火焰高,实现起来可能比当年要容易一些吧。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批热心此事的知青,下了决心就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以上管见仅供参考。
如果能募到善款,我觉得首先建个陈列馆为好(或者在原基础上改造)。理由有三:
1、知青园当务之急是维护,维护钱哪里来?政府出资似无可能,知青募集搞一回算一回,剩下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以园养园了。搞个围墙,建个陈列馆,收点门票,三元五元的,廉价雇个老头看看馆,扯扯草,只怕还是养得起的。
2、谁来买票?关键人家进来有什么东西看。这就可以发挥知青网的作用了,发动插友们翻箱倒柜,钻头觅缝地去找,只要有得几百张相片,几十件实物,配上解说词,还是有看头的。至少是有过这方面经历的人愿掏这几块钱,当地人接待外地客人也算是靖县一景。如果搞得好,看的人多,门票只怕还可以涨价哩!即便将来知青题材没人关注了,只要馆还在,还可搞别的题材,园还是园。
3、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因为作为文物展览,作为历史记载,可以避开敏感的政治话题。如果以纪念为由则难以站住脚,纪念什么?纪念一场错误的时间发动的错误的运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