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屈原第二次放逐,行吟于千里沅江之上——沿秭归,涉洞庭,经汉寿,泛枉渚,溯河伏,过桃源,宿辰阳,飘溆浦……往来之间,留下多少传说,多少胜迹!但有一处故址,却不为古往今来的人们所熟知。
屈原在沅澧流域漂泊了他一生中忧国忧民的最后9年,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苦苦追求德政而遭受流放的厄运与末路。不管是追波逐浪在芷草芬芳的沅水之上,还是默立于游仙观的鬼柳树下,都会让人情不自禁地为三闾大夫那一缕缕千古不朽的芳魂而感动、叹惋!
在久享桃源八景“绿萝晴画”与“白马雪涛”美誉的中段——尧河古渡,奔涌着拍天的波涛日夜追寻的沅江。沅江之畔,迎风挺立一株怒向苍穹的鬼柳,树高25米,冠幅达50多米,虬劲的枝杈仿佛富有灵性的游龙向四面八方昂首欲飞。柳阴下,八角如鸟的长嘴飞啄的古亭,经风沐雨,从春到秋。据考证,鬼柳系从明末(公元17世纪初叶)距今380多年前的“母树”蔸上萌发的“儿树”,“母树”在距今22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枝繁叶茂,郁郁青青。
走近古亭,亭的正中高高矗立着一通“思屈亭”的青石碑,亭周只有四根粉刷一新的楹柱,向来来往往的行人敞开宽阔的胸怀,迎送着风雨阴晴的日子。在大雨倾盆的初春,对无伞而躲雨的人惠赐一种深深的福分;在烈日炙烤的酷暑,接纳赶路候船的行人歇脚乘凉;在清风拂煦的秋夜,独享或共赏皓月横江的壮阔;甚至还可以在冬阳暖照的良辰,邀约二三挚友对酒当歌,陪伴孤独的鬼柳痴望逝水滔滔,欢愉的烟岚随江岸盐船山的悬崖峭壁升腾而上……
朴拙的古亭稍微讲究的便是青灰色的瓦檐下,亭顶素白的藻井上,彩绘着《屈子行吟》的图画——传说公元前286年,屈原流放沅湘《涉江》时曾舟泊此渡,并在鬼柳下凉亭里歇息、饮茶、行吟,与当地土著共话农桑、国事,深受人民敬仰;屈子行吟的古枫杨,老百姓称之为“鬼柳”,一代代悉心保护鬼柳的习俗便流传至今。至民国时树干胸围已达十多米,干心中空,却新叶滴翠,傲立江滨。不料于1940年前后突然枯死,据传鬼柳因日军侵华而忧愤谢世!建国后重现生机,“儿柳”变“古柳”,当地群众将此“柳”视为彼“柳”。行吟之柳苍劲挺拔,绿冠如云,蔚为大观。古亭深藏在鬼柳的浓阴里,洋溢着纯洁、庄重、典雅的美,沐浴其中,令你的灵魂随左徒挥舞的仙袂广袖翻飞,飙入天堂……
鬼柳虽说万分孤独、冷清,但它伸展出的千万根灵魂的枝条上,挂满了一块块迎风哗啦啦飘舞的红布,日日夜夜,年年月月为屈原招魂……
有大气凛然的忠肝义胆,就必出阴险狡诈的国贼内奸;有义薄云天的英雄豪杰,就必生贪婪无耻的跳梁小丑;有解民倒悬的盖世功劳,就必受惨绝人寰的残酷迫害……这是古今中外的历史所证明了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即便是伟大如屈原这位爱国之父诗人之祖,似乎也逃脱不了这种人为的罗网。但思屈亭留给一辈辈后人的便是永不止息的启迪——过眼云烟的不过是个人的进退得失,与天地同寿的只能是国家民族的荣辱沉浮。经受千百年来的春秋更替风雨沧桑,思屈亭仍然世世代代享受后人崇高的凭吊和香火的祭祀,这岂不是历史对华夏的脊梁民族的灵魂——屈原,最高的奖赏最美的评价么?
屈原第二次放逐,行吟于千里沅江之上——沿秭归,涉洞庭,经汉寿,泛枉渚,溯河伏,过桃源,宿辰阳,飘溆浦……往来之间,留下多少传说,多少胜迹!但有一处故址,却不为古往今来的人们所熟知。
屈原在沅澧流域漂泊了他一生中忧国忧民的最后9年,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苦苦追求德政而遭受流放的厄运与末路。不管是追波逐浪在芷草芬芳的沅水之上,还是默立于游仙观的鬼柳树下,都会让人情不自禁地为三闾大夫那一缕缕千古不朽的芳魂而感动、叹惋!
在久享桃源八景“绿萝晴画”与“白马雪涛”美誉的中段——尧河古渡,奔涌着拍天的波涛日夜追寻的沅江。沅江之畔,迎风挺立一株怒向苍穹的鬼柳,树高25米,冠幅达50多米,虬劲的枝杈仿佛富有灵性的游龙向四面八方昂首欲飞。柳阴下,八角如鸟的长嘴飞啄的古亭,经风沐雨,从春到秋。据考证,鬼柳系从明末(公元17世纪初叶)距今380多年前的“母树”蔸上萌发的“儿树”,“母树”在距今22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枝繁叶茂,郁郁青青。
走近古亭,亭的正中高高矗立着一通“思屈亭”的青石碑,亭周只有四根粉刷一新的楹柱,向来来往往的行人敞开宽阔的胸怀,迎送着风雨阴晴的日子。在大雨倾盆的初春,对无伞而躲雨的人惠赐一种深深的福分;在烈日炙烤的酷暑,接纳赶路候船的行人歇脚乘凉;在清风拂煦的秋夜,独享或共赏皓月横江的壮阔;甚至还可以在冬阳暖照的良辰,邀约二三挚友对酒当歌,陪伴孤独的鬼柳痴望逝水滔滔,欢愉的烟岚随江岸盐船山的悬崖峭壁升腾而上……
朴拙的古亭稍微讲究的便是青灰色的瓦檐下,亭顶素白的藻井上,彩绘着《屈子行吟》的图画——传说公元前286年,屈原流放沅湘《涉江》时曾舟泊此渡,并在鬼柳下凉亭里歇息、饮茶、行吟,与当地土著共话农桑、国事,深受人民敬仰;屈子行吟的古枫杨,老百姓称之为“鬼柳”,一代代悉心保护鬼柳的习俗便流传至今。至民国时树干胸围已达十多米,干心中空,却新叶滴翠,傲立江滨。不料于1940年前后突然枯死,据传鬼柳因日军侵华而忧愤谢世!建国后重现生机,“儿柳”变“古柳”,当地群众将此“柳”视为彼“柳”。行吟之柳苍劲挺拔,绿冠如云,蔚为大观。古亭深藏在鬼柳的浓阴里,洋溢着纯洁、庄重、典雅的美,沐浴其中,令你的灵魂随左徒挥舞的仙袂广袖翻飞,飙入天堂……
鬼柳虽说万分孤独、冷清,但它伸展出的千万根灵魂的枝条上,挂满了一块块迎风哗啦啦飘舞的红布,日日夜夜,年年月月为屈原招魂……
有大气凛然的忠肝义胆,就必出阴险狡诈的国贼内奸;有义薄云天的英雄豪杰,就必生贪婪无耻的跳梁小丑;有解民倒悬的盖世功劳,就必受惨绝人寰的残酷迫害……这是古今中外的历史所证明了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即便是伟大如屈原这位爱国之父诗人之祖,似乎也逃脱不了这种人为的罗网。但思屈亭留给一辈辈后人的便是永不止息的启迪——过眼云烟的不过是个人的进退得失,与天地同寿的只能是国家民族的荣辱沉浮。经受千百年来的春秋更替风雨沧桑,思屈亭仍然世世代代享受后人崇高的凭吊和香火的祭祀,这岂不是历史对华夏的脊梁民族的灵魂——屈原,最高的奖赏最美的评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