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在这欢乐的节日里向所有的母亲致以亲切的问候,祝所有的妈妈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母亲是伟大的,"母亲"这个称谓是神圣的。因为是母亲把我带到这个美好的世界,是母亲给了我启蒙教育,是母亲含辛茹苦把我抚育成人,是母亲……母亲啊!母亲,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在生的点点滴滴,永远不会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
母亲虽然离我而去已经是十六年了,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但她老人家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心田,女儿从未间断过对母亲的怀念。回忆那过去的岁月,在那种经济窘迫,政治歧视,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总是用她那弱弱的肩膀挑起大梁,宁肯自己忍受千辛万苦,也不让子女受半点苦。
在这母亲节来临之际,女儿见不到活生生的母亲,只能对着您的照片向您道一声——节日愉快,只能在梦境里与您相拥相见,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母亲在另外一个世界永远安宁。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无异于众多的中国妇女,经历了人生必经的各个阶段,所不同的是各人有各人的人生故事。
母亲从出生到出嫁前这一阶段在娘家尽情享受着父母、兄长的宠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等到出落成大姑娘后,由于曾接受过新文化的熏陶,也就有了想干一翻事业的理想;可是,出于旧中国礼教之差使,不得不听从父母之命,媒说之言,遵循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规律,相机择偶嫁人;婚后过着漫长的孝敬老人、屈从夫君、相夫教子,循规蹈矩的生活。
母亲在南方女性中算是中等个儿,大约有160CM,标准体重,性格优雅豁达,典型的黄种人皮肤,长着一个苏小妹或者说是当今蒋雯丽那样的额头,(具老人说长着这样额头的人基本都是智慧超群的人)年青时的母亲应该说是长得很美的(因为我的父亲是有名的才貌双全的帅哥),如果不是很美的话父亲不会相中的。我这个满女对母亲的年青貌美的记忆只是从长辈言谈中而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母亲生我时已进入了不惑之年,因而,我不可能留有母亲年青貌美的记忆。记下来的全是45、6至82岁时的模样。这个时候的母亲是因精神遭受重挫,肩负生活重任,饱受人生风霜,乃至使她满面沧桑。
母亲虽然是众多女人中的一个普通妇女,但她蕴含着区别于一般女人的特性,她集所有母亲的慈爱、勤劳与一般女人少有的豁达、刚毅于一身,母亲是个了不起的中国妇女。她从1911年——1993年历经了82个春秋,这82个春秋日月编织了无数个美梦畅想;82个春秋日月谱写了动听的人生乐章;82个春秋日月历尽多少坎坷和苦难; 82个春秋日月记载着她以坚强的毅力艰难而乐观地走完了她伟大而平凡一生的故事。
一、并非名门之后
在广袤的洞庭湖畔,鱼米之乡***农村有一对农民夫妇,他们俩恩爱有加,相濡以沐,夫妇俩过着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男耕女织的生活,小日子过得甜蜜美满。他们凭借多年努力耕作,不仅建立了一个家业丰厚,生活幸福甜蜜的家庭,而且还孕育了一帮智商超群的孩子。他们懂得知识能改变命运(后来听大姐说外公其人并非等闲之辈),因而注重对子女的培养、教育。但出于旧时的封建礼教,他们还是被旧中国“重男轻女”的世俗所禁锢,着重对男孩子的培养,家中的男孩子都受过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其中有几个男孩子毕业于黄埔军校,只是因为英年早逝而没达到高官厚禄的地位。他们对于女孩子来说则是强化女性教育,除学习一些基础文化外,主要是学些女红,培育其贤能,灌输其三从四德,长大成人后再择偶嫁人。
母亲就是这个家庭中的厶女儿,她从小聪慧颐人,乖巧伶俐,悟性很高,无论粗活、细活均能胜任,绣花、绘画、写字、读书,勤奋异常,故倍受父母、兄长之宠爱,对其痛爱有加。所以她除享受其他女孩子的一般教育外还破例培养,曾接受过小学、中学、中师的培养,也曾接受过洋文化的熏陶,在学习过程中学业优异过人。
二、短暂的事业
母亲在出嫁前和她上面的一个小姐姐一道去过益阳达仁袜厂做工,还曾是该厂的一小股东。因为工厂做工要倒班,母亲从小身体不大好,对其倒班不适应,做了晚班后不能入眠,长此以往乃至患有神经衰弱,故不得不离厂回家而中止了生命中的一项选择。
由于接受父兄革命思想的影响,当年积极投身于土地革命斗争中,曾任农会妇女会长,具有高昂的爱国主义思想,尔后,这种爱国精神无时无刻不贯穿于对子女教育的始终,堪称模范师表,子女的上等启蒙老师。
三、相机择偶嫁人
外祖母可能是由于劳累过度,加之生育过多,在那个时候即使是家境殷实的农家也不一定很讲究身体的保养,所以一直以来就身体不好,她唯恐自己不久于人世,想在自己有生之年把年仅15岁的小女儿的婚姻大事搞定后死而无憾(外祖母刚好将母亲的婚姻定好于59岁去世)。外祖父、外祖母不想让自己疼爱的女儿世世代代呆在农村生活,欲求在离家不远的城镇寻觅合适的女婿,后来经人说媒,与离家数十里水路的****镇才貌双全的同龄少年配为百年之好,当年就与父亲订婚,18岁那年带着丰厚的嫁装(据大姐说当时母亲的陪嫁是六十亩田地、一些金银首饰和全套家具)与父亲完婚。因为父亲是长子,其父母健在,还有一个老爷爷,在父亲下面有两个弟弟(小弟才十岁),上面有一个姐姐。这样的家庭展现在我母亲面前是极端陌生和可怕的,她必须尽快从娘家养尊处优、倍受宠爱的环境中转换角色,从此开始了上有老,下有小,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生涯。
四、恩爱的夫妻生活
母亲十九岁与父亲完婚,婚后生活虽然不比娘家优越,但自幼在娘家接受三从四德的教益匪浅,懂得吃苦耐劳、逆来顺受,加上那个时代的女性大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势,更何况父亲也算是个百里挑一的优秀郎君,只是家境颇为贫寒而已。婚后夫妻生活和和美美,恩爱有加、夫唱妇随、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侍奉公婆、招呼伢叔、纵无怨言,备受家人尊重爱戴,街坊邻里翘手称赞。
五、痛苦的生育生涯
1930年中秋节后不久,母亲19岁还没满,就难产生下了她的大女儿,那个时候由于医术落后,不管是平产还是难产,没有什么特殊手段助产,完全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接生婆辅助而自然生产,听母亲说当时胎儿是臀位,即胎儿在母亲宫腔里运动成倒置状态,这样对生产带来极大的困难,该死的难产弄得母亲真是苦不堪言,虽说孩子生下来,大人、小孩均报平安,但时值初秋的燥热气候、伤口剧烈的疼痛,身体根本不能趟下,使得整个月子都是在坐也不是,卧也不是的坐卧不宁中度过。
母亲一生中生育十二个子女,成活并健在的有八个,其中六女两男,我是母亲最小的女儿,若是为了减少母亲生育的痛苦,我宁可选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的存在,可旧时妇女没有办法制定自己的生育计划,选择只有一个——自古华山一条路,有多少,生多少;来多少,要多少。母亲到生我的时候已是四十岁的高龄产妇了,想想母亲有多不容易。
母亲从十九岁到四十岁,二十年的生育生涯中,不仅要饱尝生育的痛苦,还要历经子女夭折的悲伤,母亲曾回忆过那些令人发指的子女夭折往事,那年,据推算可能是40年代初(具体时间我不可能知道,因为当时根本没有我的存在),因患痢疾而亡的就有两个姐姐,三天的时间就先后失去两个女儿,虽然当时母亲已有五个子女,但无论再多也是母亲身上的肉,一个都不会舍得失去,当时母亲的痛心程度,可想而知。
六、勤劳乃不失之本
母亲一生中无论在任何阶段,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都体现了她勤劳的本色。
结婚初始,因家境贫寒,且上有老,下有小,人口较多,家中生活全靠父亲任教所得的微薄的工资收入维持,母亲持家有方,总是省吃俭用,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除日常的洗衣浆衫,蒸茶煮饭外,一家大小的衣服、鞋子、帽子均由她挑灯夜战,亲手缝制。依稀记得在我儿时戴过各式各样漂亮的帽子都是母亲亲手钩制的,同学们都羡慕不已,赞不绝口,同学们还说戴着帽子像个洋娃娃呢。母亲忙里抽空,还要以她灵巧的手工操作换取些许劳动报酬,用以贴补家用。
通过父亲的努力,后来有了一官半职,随之家境也有所好转。母亲也算是当上了县长太太,可她依然如故,勤俭节约,治理家业。听母亲常回忆当年父亲在*县当县党部书记时,她不遗余力地开荒种地,利用空坪隙地植树、种花、种菜,力图改善家人生活,造就宜人的环境氛围。
父亲是随陈、程两将军参与湖南和平解放的起义人员,后因当时的政策,又将父亲划为历史反革命分子(84年评反)。因父亲政治错判丧命后,当时八个子女除大姐在部队工作外(大姐的功绩另述),其余均未成年,身边还有嗷嗷待哺的幼儿,生活的重担几乎全部落在母亲身上,政治上的歧视,经济上的窘迫,没有把母亲压垮,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以男人都无法比拟的坚强意志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率领儿女渡过了极端艰苦的岁月,寡母带孤儿,将子女紧紧地拥束在自己温暖的羽翼之下,使子女倍感温馨。她历尽千辛万苦,千方百计挣钱,用以养家糊口。她当过社区扫盲老师、做过缝纫加工、搞过提蓝小卖、打过零工、承接厂外成品加工,在最困难的时候不得不将自己的幼小孩子留在家里,自己去有钱人家当佣人,用她的汗水换取一分半纸用来维持家用,支付子女教育费用。
只到进入老年阶段,子女长大成家,而且是个个家宽业就,她时不时到子女家小住几日半月,亦从不以老卖老,从不摆架子,总是替子女排忧解难,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极力支持子女的工作。八个子女工作都很出色,均系单位的栋梁之材,其中两个获得高级技术职称,有的曾当选长沙市人民代表,区政协常委,其余个个都中级技术职称。母亲常风趣地说:“我一生没有别的功劳,就是为国家输送了八个人才”。此言何等自谦,何等豪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