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靖县乐园的网友,大多是1968年以前毕业的初、高中生。对自己的校园生活非常眷恋。每每听到大家提及自己毕业于一中、二中、五中、附中,我心跳在加速。我没能进入这几所中学接受教育,不是我不想进入,是我没有机会进入。年过五十,我也不再抱怨老天不公了,一切都坦然。我发现,老三届毕业生对自己离开学校之后,“接踵而进”的那些后生们的中学生活缺乏了解。老三届全部离校下乡后,后面的学生才进校。两者没有同校学习,也就没有机会相互了解。我想以一位后学者身份,将自己的中学生活写出来,来补救这份遗憾。全文有近2万字,我分几次发完。
一 进入长沙市十二中学
长沙城小吴门外,20世纪初还是郊区。随着人口增多,城区面积扩大,这里慢慢形成了街道。小吴门外的地名有校正街、校横街、军路侧、新军路、炮队坪、协操坪。细想会发现这些地名与军队有关联。晚清时期,清政府开始组建装备洋枪洋炮的新式军队驻守在小吴门外,这里曾是新军习武操练的地方。新军路是长沙东面出城的主要道路,东西走向,长约一公里。新军路中段靠北侧有条狭窄的小巷,名叫衡湘里。解放前衡湘里建立一所私立中学,因地取名为“衡湘中学”。解放后学校收回国家管理,改校名为长沙市第十二中学。
1969年4月下旬,我接到长沙十二中入学通知书,没有经过任何入学考试,我成为这所中学的学生。按常规应该是秋季招生。我是1968年夏小学毕业,由于时逢文化革命,局势混乱。延期了大半年68届小学毕业生才进入中学。我被学校安排在初一第29排,学号为2914。班主任是赵菁菁老师,体育学院毕业生,30多岁,矮个头,体形肥胖。另一位负责我们排工作的是年近五旬的屈今城老师,教数学,为人宽厚,教学严谨。听说他原是教高中数学,当时学校没有高中,他只能教初一这邦毛孩子,真有点屈才。文化革命时期一切是军事化管理,学校班级称为排,四个排为一个连。当时全校有36个排,约1500学生,包括1966年、1967年和1968年三届小学毕业生,我们习惯上称为66届、67届、68届学生。66届早我们半年入中学,67届和68届同时进入中学。我所在的68届小学毕业生有4个连16个排,计约700学生。29排有40余名学生,属第八连。1970年春,66届学生初中毕业后,学校又招了一届学生。
刚入中学,都是陌生面孔,原来小学同班同学没有一个在29排。我从40位同学中辨别出来两位男生是原韭菜园小学(我毕业于此校)的毕业生。我们彼此面熟。我后来知道他俩一个是曹方军,另一个叫肖冬成。曹方军父亲是南下干部,可能是厅局级领导,由于他有家庭背景,学校挑选他到了执勤排,负责学校安全执勤。肖冬成是小学足球队的守门员,他父亲是搬运工人,家庭出身属于“领导阶级”,班主任赵老师推荐他当排干部,由同学举手选举通过,他当选为排长。刚刚踏进中学大门,同学之间彼此都不了解,这种“民主选举”只是形式,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在小学班干部都是由班主任老师任命,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选举活动,感受到民主气氛,发现中学老师与小学老师的不同之处。曹方军和肖冬成都成了班级的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