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系沅江
1.镜头淡显、淡隐,推拉摇移:浩浩烟波洞庭湖,莽莽无边芦苇荡,湍湍不息资江水。渐渐清晰的田园城乡。
叠印字幕:情系沅江—2008年“情系沅江相聚今秋”活动纪实。
片头主题歌奏起。“人生能有几度春花开……”。深情如诉。渐弱成背景音。
旁白:大湖之南。洞庭湖滨。沅江市。这方水土这方人守望时光四十年,绵远不绝地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份远方的牵挂和惦念。
2.画面暗转到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叠显出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老照片、旧文物。
特定历史年代的歌曲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仿佛从遥远中走近又渐行远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或“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或“南京知识青年之歌”)。
旁白:时光回溯。40年前的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掀起狂潮,共有1万4千名长沙学生去往沅江。沅江,是他们人生之旅的第一个驿站,其后漫漫长路上,不论成功或者挫折,顺利或者坎坷,都可到这里寻根溯源。沅江,给了他们最冷峻最温暖的人生感悟。
3.画面暗转。镜头切换出场景:长沙市政府前的车队,对老知青的采访。车队出发去沅江。
音乐过渡到片头主题歌,深情张扬。
旁白:也许是记忆需要翻新,或许是惦念和牵挂在鬓发霜染下变得急迫。
4.沅江市盛大欢迎的画面。
片头主题歌欢乐颂。
旁白:沅江市举行盛大的入城欢迎式,知青代表再次触摸这方土地,热捧着一份感动。
5.镜头切换歌舞晚会。
片头主题歌。
旁白:一连两个晚上的歌舞晚会。知青和第二故乡的情感交融。似舞激情表露,如歌深情颂扬。
6.画面出现沅江市的欢迎大会。益阳市委书记、沅江市市长、农民代表发言的镜头叠映转换。
现场歌舞音乐同期声。
旁白:沅江市的官员和民众毫不吝惜最美好的语言,把最热情的词汇奉献给知识青年。
7.知青代表发言的画面。
音乐渐弱至静音。
知青代表发言同期录音:我捧着这份感动,代表这次返乡的600名知青朋友,代表一万四千下放沅江的长沙老知青,真诚地道声感谢:谢谢益阳市委、沅江市委市政府,谢谢沅江2071平方公里土地,谢谢沅江73万父老乡亲,谢谢。
8.画面从热烈掌声的场面切换到焰火场景中。焰火画面逐渐慢速播放。
焰火爆裂声逐渐减弱退隐。
特定历史年代的歌曲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仿佛从遥远中走近又渐行远去。
旁白:热烈升腾黯然陨落,好像比喻一个过去的时代。那个时代激情燃烧,理想壮丽;那个时代百业凋敝,城市不堪人口负累。狂热困窘的城市决然甩落包袱,1000多万城市学生命运大迁徙,用青春的殷红浸染“知识青年”四个大字。
9.画面暗转。镜头拉出茅草屋。画面叠隐叠显:箐箐的“四川屋”。草尾大同知青茅草屋的厕所。小小草茅草屋前的感叹。卓建清对茅草屋照片引发的感叹。
特定历史年代的歌曲。过渡到背景音。
现场同期声。
旁白插入:沅江的很多地名都与茅草相关。茅草街、黄茅洲、草尾等等。一位老知青复制记忆,在沅江胭脂湖畔建了一个“知青之家”,建了这幢茅草屋。
茅草屋荷载了知识青年太多的记忆。知青当年就住在这样的茅草屋里,屋外有炊烟袅绕,屋内有油灯豆亮。茅草屋给他们遮风避雨,宿眠休憩。艰难,是茅草屋给他们上的第一堂再教育课。
10.画面:北大二队一口锅吃饭的知青回忆,一张同队男女知青剪断的老照片。闵立宏队里知青旧照片引发的老故事。胡子敬谈初下乡。
音乐静默。
同期声中插入旁白:艰难,改写着从书本、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改变着来自城市的生活模式。艰难,描摹出独具知青特色的青春版本,那是冰凉湖风吹乱的柔弱发丝,大田泥浆搅裹下的瘦削脊背,懵懂莽撞的青涩之恋,血色浪漫的亲情友情。
11.画面背景是一条逝者如斯的长河,镜头在上叠映出户口迁移证明,先特写,再拉开,慢速下的缓缓飘落。
字幕由下上移充幅滚动。
旁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洪流滚滚,但挡不住逆势而上的潜流,招工、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考试等等,死死咬定的目标是——回城,回城。
这是一道满意不满意的民意天问。1978年10月,共和国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仿佛一夜之间堤坝崩溃,知识青年中的绝大部分回流到了城市。
12.镜头闪回,知青代表的大会发言的场景。叠印过渡到山水湖田的空镜头。
特定历史年代的歌曲在发言的场景中保持静默。然后做背景音。
知青代表现场发言录音:“那是1972年的一个冬日,我搞到了一张招工通知书,登上了一艘驶离沅江黄茅州的客船,当时我心如受伤的芦苇,泪水凝结成霜,我伫立左舷发下重誓:今生今世永远不再回望这方土地。”
13.画面出现80年代的喧嚣城市,涌动的单车潮,匆匆的人群,街头的商贩卖场,满满的图书馆,最后是奔驰的火车。
背景音是城市的喧嚣。
旁白:知青大返城,孓然一白丁。既无知识也不年轻。
时年共和国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发展冲进了奔驰的快车道。
知青返城后来不及喘息,再度劳苦奔波,重新奋起拼搏。把昨天和过去都抛在身后,一切从头再来,所有从零开始。为生计为进取,为亲人至爱为人生无悔,用坚忍果决百折不挠打造“后知青历史。”
14.画面淡显出秋雨潇潇,叠印出: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老照片、老镜头、旧文物、茅草屋等。
特定历史年代的歌曲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仿佛从遥远中走近又渐行远去。
旁白:时光匆匆,人生碌碌。记忆,难道真的褪色消痕霉湿风干了吗。
曾记否,那阡陌纵横的大田,蜿蜒长蛇般的垸堤;一字摆开状似蘑菇的草屋,还有农民那张饱经风霜、困苦贫寒,守定如碑、沉默如山的面孔。
那方土地那方人是放不下的,说要忘却那是自欺。可是,人的一生中唯有青春灿若星辰,我的星辰却在穹荒月缺下漂泊蹉跎。这样的话题过于沉重一下提不起,这般的心灵过于孱弱一触就痛,只有心底深埋,久远封存。
15.镜头突然切换:背景洪水滔天,画面快速叠印沅江告急的画面,纸媒报道的赈灾活动。
音乐静默。片头主题歌弱起作背景声。
旁白:公元1996年,百年不遇的洪水突袭,沅江失守,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十垸九溃,遭受重创的73万沅江人民哀号悲怆。
沅江告急。最先一步惊起的是知识青年群体,他们奔走相告,大声疾呼,竭力筹得230万钱物送达灾区。
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预演,12年后发生汶川大地震,举办盛世奥运会,有了亿众瞩目的“志愿者行动”。
这是知青情节撼动魂魄的张扬,真情掀开尘封冲破心锁,井喷似的爆发出来。
16.画面转换到知青代表欢迎会上的发言镜头。
片头主题歌作背景音。
知青代表现场录音同期声:“沅江的这方水土和乡亲父老们,当年将我们收留下来一把揽入怀中,让出微薄的口粮填补我们的辘辘饥肠,再把我们摔打磨练成熟之后放飞天地。这般的情意叫恩德,怎能忘却,怎能舍弃。”
17.叠印出邓晓雄的湖边跪拜。镜头推进:长景、中景、近景、特写。定格。
片头主题歌作背景音。
旁白:我单膝跪地拜谒苍天大地,东方古大陆板块上有一方土地叫沅江,她在我那段青春燃血的岁月里,给了寒霜酷暑的多情眷顾;泱泱中华亿兆子民中有一族群叫沅江人,她在我孤独无助的时侯,给了艰苦辛劳的偎依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