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谥号
文正公、文贞公、文忠公
清代十位文忠公
1、索尼,(?—1667年),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清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他的孙女赫舍里后来成为了康熙的皇后。顺治十八年(1661),世祖福临崩,遗诏以索尼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同辅政。康熙六年(1667)三月,遂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共为奏请上亲政。上未即允,而诏褒索尼忠,加授一等公,与前授一等伯并世袭,索尼辞,不许。六月,索尼卒,谥文忠。
清代谥号
文正公、文贞公、文忠公
清代十位文忠公
1、索尼,(?—1667年),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清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他的孙女赫舍里后来成为了康熙的皇后。顺治十八年(1661),世祖福临崩,遗诏以索尼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同辅政。康熙六年(1667)三月,遂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共为奏请上亲政。上未即允,而诏褒索尼忠,加授一等公,与前授一等伯并世袭,索尼辞,不许。六月,索尼卒,谥文忠。
中国古代谥号趣谈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用字有严格的规定,一般以《逸周书·谥法解》为参照,朝廷欲赐大臣谥号,往往援例此书办理。而该书对于谥号用字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如:
民无能名曰神。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德象天地曰帝。
静民则法曰皇。仁义所在曰王。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
立制及众曰公。执应八方曰侯。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
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
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兵甲亟作曰庄,澼圉克服曰庄,
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
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勤成名曰灵,
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刚强理直曰武,威强睿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五宗安之曰孝,
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大虑行节曰考。
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
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
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
在国逢难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
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令民安乐曰康。昭德有劳曰昭,
容仪恭美听昭,圣闻周达曰昭。柔德考众曰静,恭己鲜言曰静,
宽乐令终曰静。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
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耆意大虑曰景。清白守节曰贞,
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
强毅信正曰威。辟屠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善合法典曰敬。年中早夭曰悼,
肆行劳祀曰悼,恐惧从处曰悼。不显尸国曰隐,隐拂不成曰隐,
见美坚长曰隐。蚤孤铺位曰幽,壅遏不通曰幽,动祭乱常曰幽。
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照临四方曰明,
谮诉不行曰明。壹德不解曰简,平易不疵曰简。辟地有德曰襄,
甲胄有劳曰襄。有伐而还曰厘,质渊受谏曰厘。执心克庄曰齐,
资辅供就曰齐。布德执以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强毅果敢曰刚,
追补前过曰刚。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柔质慈民曰惠,
爱民好与曰惠。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执义扬善曰怀,
慈仁短折曰怀。述义不克曰丁,迷而不悌曰丁。有功安民曰烈,
秉德遵业曰烈。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爱民好治曰戴,
典礼不愆曰戴。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外内从乱曰荒,
好乐怠政曰荒。不思忘爱曰刺,愎狠遂过曰刺。蚤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威仪悉备曰钦。
谏争不威曰德。博闻多能曰宪。聪明澼哲曰献。温柔圣善曰懿。
安民立政曰成。敏以敬顺曰顷。柔质受谏曰慧。执心决断曰肃。
甄心动惧曰顷。威德刚武曰圉。圣善周闻曰宣。治民克尽曰使。
行见中外曰悫。胜敌壮志曰勇。昭功宁民曰商。状古述今曰誉。
心能制义曰度,好和不争曰安。外内贞复曰白。不生其国曰声。
杀戮无辜曰厉。官人应实曰知。凶年无谷曰糠。名实不爽曰质。
不悔前过曰戾。温良好乐曰良。怙威肆行曰丑。德正应和曰莫。
勤施无私曰类。好变动民曰躁。慈和便服曰顺。满志多穷曰感。
危身奉上曰忠。果虑果远曰趕。息政外交曰携。疏远继位曰绍。
彰义掩过曰坚。肇敏行成曰直。内外宾服曰正。华言无实曰夸。
教诲不倦曰长。爱民在刑曰克。逆天虐民曰抗。好廉自克曰节。
择善而从曰比。好更改旧曰易。名与实爽曰缪。思厚不爽曰愿。
贞心大度曰匡。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王(安);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古代谥号是有一定制度规则的,一般而言,文臣谥曰文,武臣谥曰武(如岳飞谥武穆)。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或23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咸丰帝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获谥“文正”。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是“文忠”,有清一代只有文祥,李鸿章,沈兆霖,林则徐,周天爵,胡林翼,索尼,傅恒,荣禄,骆秉章十人得此谥号;“文忠”之下的谥号是“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在中国的历史上,宋代以降,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生晋太傅,死谥文正”乃是明清之际千百万为人臣者追求的最高目标。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的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
从谥法上来说,“文”这个字并没有固定的配合字,像张昭、司马昭、宇文泰等人,都单谥一个“文”字。东晋的王导,谥号是文献。整个东晋,只有他一个人谥文献。
到了唐朝的时候,魏征、陆象先、宋景的人得到了文贞的谥号。在唐朝的时候,张说被谥为文贞,还是皇帝亲自下诏,才结束了朝臣们关于张说该不该谥文贞的谥号的争论。
北宋时承唐时的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
到了夏竦被拟定要谥为文正的时候,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一般是不肯轻易给人的。
明武宗的时候,大学士李东阳要死了,大学士杨一清来看他,见李东阳为谥号担忧,杨一清就向他表示,他死后给他文正的谥号。垂死的李东阳竟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因为李杨二人私交甚厚,有人作诗讽刺说:“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