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城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在暴行最猖獗的6个星期里,共杀害我30多万同胞,强奸2万以上的妇女,掠夺文物、财产不计其数,史称“南京大屠杀”。关于日寇对南京的屠城,近十年来己有《南京大屠杀》、《屠城血证》等四、五部影片从眼前掠过。日寇对南京惨绝人寰的凶残屠杀,南京所遭受的空前浩劫,己然定格于中国人的脑海之中。早二年便听说陆川又要拍摄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不知何故,心里竟滋生出抵制的情绪:我不想让那场历史的浩劫再一次触动国人的伤疤,也不想在一次国殇的“展览”中再一次陷入欲绝的悲痛中。然而,人性的弱点却又让我生出好奇的一种期盼,也许,我希冀从另一种全新的视角里看到那场不一样的历史浩劫。
影坛少帅陆川端的了得:影片一开始,暮霭中,宏伟古老的历史名城南京此刻恍如一只受伤的雄狮正横亘于观众眼前,天空战云密布,不时爆裂着凌厉而恐怖的枪声,隆隆的装甲车声和军旅的步履正渐行渐近地逼向这座城市;中国军队的防线己经被强大的火炮摧毁,城门拥挤着溃逃的士兵和民众……极为真实的战争场面,极为恐怖的音画效果,让观众凝重、凝重、还是凝重!
应该说,观众对经典战争片看得多了,对各种战争场面无疑非常熟悉了,可以说陆川执导的战争真实得让人凝重,发生的各种战争细节真实的场面让人窒息。这是战争,每一颗横飞爆裂的子弹会瞬间夺去一条鲜活的生命;这是屠杀,失去抵抗能力的中国军人在死亡威胁下己经举起了枪械,惊恐的眼中流露出生之留恋,但仍葬身于重机枪扫射与火海之中;这是禽兽之兵,南京满城持续响起中国女人、无论老幼被兽兵强暴时惊恐的求救声……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南京的殉难日!
《南京!南京!》的叙事策略让观众耳目一新。大凡经典影片即便是战争叙事,或粗或细一定要写人、一定要挖掘人性,非此断难成为隽永作品。陆川的眼光指向了“唐先生”、指向了伊田、角川。陆川希翼从这三个人物解读人性的善恶,解读与生俱来的人性在不同生存环境中的擅变以及人性挣扎后的复苏。日军角川在将两名中国人送出南京城后举枪自杀这一情节虽让部分中国观众疑惑或嗤之以鼻,但这无疑是陆川内心同时奔涌火焰与冰河的呕心之作。是耶,非耶,我们何必苛求?我们要做的是务必站在人类历史的制高点来审视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揭示历史风云中那场战争双方真实的心理的动因,深刻反思战争忻求和平。这是一种痛楚的沉思,这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善举。
日军占领南京后的“祭祀”表演,据史实记载并无此事,应属陆川的虚构。在剧中,但见角川领衔的祭祀仪仗队合着鼓点,踩着嚣张的舞步,其形,其乐,让人耳熟能详,个人认为,比对日本国在战争结束后六十多年的今天仍无任何反思,年年祭拜那场战争中死去的亡灵,这对他们拜鬼的行径是一种反讽,是一种警示。我以为陆川这场“祭祀”戏拍得正当其时!
范伟扮演的“唐先生”形象懦弱随和,其表演功力内敛而真实,只是他先是出卖隐藏在安全区的中国士兵,使他们惨遭屠杀让人不耻,尔后却成为挽救他人生命慷慨赴死的英雄,尽管有他女儿被日军虐杀一节,仍使人感觉他的“转变”有些突兀,令观众没有那种“规定情节导至必然的规定行为”的舒坦。可见成功的经典影片其感人细节的打磨并非一日之功。
关于南京,己成为历史的一种标志,而“南京大屠杀”则成为当年日军对人类犯罪的极至标本,其暴虐的程度可以让地球上的人通通失语。于今的电影新片层出不穷,有让我们欲生欲死的情感缠绵大片,也有让我们惊诧莫名剧情荒诞而大乐不止的娱乐片,我们不啻沉浸在一片娱乐的海洋中。看《南京!南京!》,则应看作是一种对人类良知的救赎、一种人性的复归、一种人类体肤上的印记和伤痕,更是一种历史的警醒。
电影,不仅仅只有娱乐的功能,还应有乐中寓教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