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秋叶兄是个有心人,转帖蛮说明问题,其实,在当今社会的年轻人,不了解我们这一辈人那段经历,甚至不少的年轻人认为当年当知青的人都是没有能力的人,如果有能力为什么还要下乡呢?他们以今天的价值观看待我们的知青历史。多少年以后,我们的难忘岁月,世人如何看待,还是未知数。
欲明白知青运动,必先了解MAO的思想及其成长的经历,还有就是文革的成因。有一点MAO和LIU是相同的,就是都服膺孟子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那几句话,LIU把这一段话写进了《论...修养》,MAO在自己的长子刚回国就把他赶下乡。对自己的亲子尚且如此,何况是别人的子女?他是真的认为年轻人特别是城市知青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练,将来才有出息。这是思想上的原因。当然还有现实的原因,即文革造成的空前的就业压力。但是如果换了别人,例如周、邓,在当时情况下也不一定会发动大规模的知青运动,而是会想别的办法来解决就业问题。所以,中国的知青运动带有鲜明的MAO的个人色彩。说到底,MAO本人就是一个知青先驱。
我们不妨回忆自己下放时的心情,65年下放的知青显然是背负着命运的不公,是错误的阶级路线的牺牲品,因此这一批知青的心情是抑郁的、悲观的。而68-69年下放的老三届则不同,他们中有大量的工农和所谓革干、革军子弟,几乎所有人都处在同一个起点上,他们从文革的气氛中出发,很多人都认为自己身负使命,因而心气高昂,年轻人的幼稚和热血使他们一时看不清事情的另一面。所以,老三届知青大多表现得乐观向上,积极肯干,至少在前三年是如此。他们不觉得当知青是苦难。虽然确实是吃了一些苦,但也不是吃不了的苦。
人最不能忘怀的是自己的青春时代。知青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留给了农村,这里面有自己太多的快乐与忧伤,幸福和痛苦,渴望与挫折以及初恋的甜蜜与苦涩...后来人们虽然都离开了农村,当上了工人、军人、商人、干部、教师、学者、老板等等,拥有了更加丰富的人生经历,但却总是忘不了当知青的日子,甚至于在心中凝成一团知青情结。当人们在一起回首往事的时候,是在控诉谁吗?是在哀叹自己悲惨的命运吗?不是。我们自己心里很清楚,知青生涯并不是那么可怕的经历,相反,它成就了很多在我们的人生中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例如坚强、毅力、执着、朴素,例如清醒、淡泊、乐观、忍耐,例如友情、同情、无私、互助...因此,我们回味快乐,咀嚼甘甜,我们看到的是若干亮色,我们决不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涂灰抹黑。
因为那样就太对不起我们自己了。
我一直认为,中国至今还没有出现一部真正堪称经典的知青题材的文学作品,至于对知青运动的研究则始终未停歇过。官方有官方的定论,民间有民间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体会。这当然是好事,说明这个事物有着复杂的内容,说明我们知青不是“扁”的人物。谢谢荷塘兄的转帖,让我们这些当事人有说话的机会。
欲明白知青运动,必先了解MAO的思想及其成长的经历,还有就是文革的成因。有一点MAO和LIU是相同的,就是都服膺孟子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那几句话,LIU把这一段话写进了《论...修养》,MAO在自己的长子刚回国就把他赶下乡。对自己的亲子尚且如此,何况是别人的子女?他是真的认为年轻人特别是城市知青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练,将来才有出息。这是思想上的原因。当然还有现实的原因,即文革造成的空前的就业压力。但是如果换了别人,例如周、邓,在当时情况下也不一定会发动大规模的知青运动,而是会想别的办法来解决就业问题。所以,中国的知青运动带有鲜明的MAO的个人色彩。说到底,MAO本人就是一个知青先驱。
我们不妨回忆自己下放时的心情,65年下放的知青显然是背负着命运的不公,是错误的阶级路线的牺牲品,因此这一批知青的心情是抑郁的、悲观的。而68-69年下放的老三届则不同,他们中有大量的工农和所谓革干、革军子弟,几乎所有人都处在同一个起点上,他们从文革的气氛中出发,很多人都认为自己身负使命,因而心气高昂,年轻人的幼稚和热血使他们一时看不清事情的另一面。所以,老三届知青大多表现得乐观向上,积极肯干,至少在前三年是如此。他们不觉得当知青是苦难。虽然确实是吃了一些苦,但也不是吃不了的苦。
人最不能忘怀的是自己的青春时代。知青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留给了农村,这里面有自己太多的快乐与忧伤,幸福和痛苦,渴望与挫折以及初恋的甜蜜与苦涩...后来人们虽然都离开了农村,当上了工人、军人、商人、干部、教师、学者、老板等等,拥有了更加丰富的人生经历,但却总是忘不了当知青的日子,甚至于在心中凝成一团知青情结。当人们在一起回首往事的时候,是在控诉谁吗?是在哀叹自己悲惨的命运吗?不是。我们自己心里很清楚,知青生涯并不是那么可怕的经历,相反,它成就了很多在我们的人生中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例如坚强、毅力、执着、朴素,例如清醒、淡泊、乐观、忍耐,例如友情、同情、无私、互助...因此,我们回味快乐,咀嚼甘甜,我们看到的是若干亮色,我们决不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涂灰抹黑。
因为那样就太对不起我们自己了。
我一直认为,中国至今还没有出现一部真正堪称经典的知青题材的文学作品,至于对知青运动的研究则始终未停歇过。官方有官方的定论,民间有民间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体会。这当然是好事,说明这个事物有着复杂的内容,说明我们知青不是“扁”的人物。谢谢荷塘兄的转帖,让我们这些当事人有说话的机会。
早就想跟个贴,但总好像讲不清楚,看了大队部的跟贴,我觉得思路变清晰了。
我非常同意大队部的看法。包括如何看待知青运动、如何看待自己的知青生活和对知青文学作品的看法。
说到知青该死,这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北大荒、新疆建设兵团、云南、靖县、....等等只要是有知青下去的地方,一共死了多少人、有人做过数字统计的,决不是危言耸听。不管他们是自杀、他杀、误杀、还是意外死亡,绝对不是剧情的需要才这样写的。(我自己就差一点成了知青运动的殉葬品)
要不怎么会有1979年知青大返城呢。
看到这里还想发笑?
谢谢荷塘兄转来的好贴,让我们这些当事人多了个看知青问题的角度。
说到知青,每个人都有话说,而且,话题绝对不一样。苦痛也好,无悔也罢,有一点我想应该是共同的---当知青,这绝不是我们自己喜欢的行业,也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路,我们只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和殉葬品,时代可以过去,历史可以记忆,但,我们的损失,谁能补给?
我是知青,说来惭愧,68年初中毕业,学到了什么?一场革文化命的运动让我玷污了知识二字。到农村,我,我们那一群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的青年要面对的不是如何学习拉琴跳舞,不是如何签证出国深造报效祖国,不是如何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而是----为最起码的生存而战。我们是锻炼了,锻炼出一身的毛病;腰椎间盘突出,脑血管硬化,风湿性关节炎......不胜枚举。我队上那个温文尔雅的白面书生,为了温饱,什么苦活累话没有干过?我隔壁队更有把生命已经掩埋在异地的孤魂,让我们小小年纪就看见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我们的付出与收获划不了等号,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也没有个完全公正的评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也没有办法搬起石头打天,也不总是在去怨天尤人,我们还是在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好公民,继续在为国家减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要说无悔,我一直认为那是一首童谣,今天已经步入老年的我,肠子都悔断了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喜怒哀乐并存,给后代留下真实的知青历史资料,才好!
我们不妨回忆自己下放时的心情,65年下放的知青显然是背负着命运的不公,是错误的阶级路线的牺牲品,因此这一批知青的心情是抑郁的、悲观的。而68-69年下放的老三届则不同,他们中有大量的工农和所谓革干、革军子弟,几乎所有人都处在同一个起点上,他们从文革的气氛中出发,很多人都认为自己身负使命,因而心气高昂,年轻人的幼稚和热血使他们一时看不清事情的另一面。所以,老三届知青大多表现得乐观向上,积极肯干,至少在前三年是如此。他们不觉得当知青是苦难。虽然确实是吃了一些苦,但也不是吃不了的苦。
人最不能忘怀的是自己的青春时代。知青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留给了农村,这里面有自己太多的快乐与忧伤,幸福和痛苦,渴望与挫折以及初恋的甜蜜与苦涩...后来人们虽然都离开了农村,当上了工人、军人、商人、干部、教师、学者、老板等等,拥有了更加丰富的人生经历,但却总是忘不了当知青的日子,甚至于在心中凝成一团知青情结。当人们在一起回首往事的时候,是在控诉谁吗?是在哀叹自己悲惨的命运吗?不是。我们自己心里很清楚,知青生涯并不是那么可怕的经历,相反,它成就了很多在我们的人生中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例如坚强、毅力、执着、朴素,例如清醒、淡泊、乐观、忍耐,例如友情、同情、无私、互助...因此,我们回味快乐,咀嚼甘甜,我们看到的是若干亮色,我们决不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涂灰抹黑。
我也很赞同大队部的发言、非常中肯,中听。
这是一个已争论过N次的话题,岁月晃晃悠悠四十多年,再过N年又成为历史了。回过头看,不论68年以前贯彻阶级路线下去的,还是68年以后的“一锅烩”,不论现在谁谁认为是经历了磨难还是丰富了人生,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那就是:除极少数镀金者外,几乎没有人是自愿放弃学业上山下乡的,都或多或少把自己的青春抛洒在了异乡。
知青,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曾牵挂着千万个家庭的名词,不管以何种形式肯定会留存于史册,我们在生之年写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书,其目的就是希望这段历史反映的是真实的我们,而不是被史学家们随意地杜撰和歪曲,现在要对这场运动给出任何结论都是不实际的,谨此而已。
关于我们有没有知识,——的确,67\68届初中毕业生在学校里还没来得及学多少文化知识就下乡了,即令是66届初中\68届高中又如何?真正勉强可以称得上有文化的66届高中的学长们,还不是一样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吗?那么,我们接受了什么样的再教育呢?是“锅里有煮的,夜里有杵的”、“上为嘴巴,下为鸡巴”这样赤裸裸的食色文化吗?当然不是。我们学到的是中国农民更为本质的东西,就是在艰难困苦面前的坚忍和乐观。反过来说,我们那点微薄的知识却被农民兄弟看重和羡慕,在农村多少也起到了一些好的作用;我们当中产生了很多会计、教师、赤脚医生、农技员,甚至生产队长。农民兄弟没有否定知青对农村的贡献,为什么我们自己却要妄自菲薄?
关于有悔无悔,——是的,上山下乡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我们已经践行了知青的生涯,这是不可更改不可逆转的事实,其实谈不上什么悔不悔。“悔不当初——”又能如何?与其悲叹命运,后悔无穷,活得象祥林嫂,不如放下包袱,重新评价自己的昨天,开开心心地活在当下,千万不要贬低自己的人生,做不切实际的梦。当然,也有人爱说“青春无悔”,什么无悔?大话少说!这样的人当知青不会超过三年,你象我一样当九年知青试试!更象金麦彭姐在农村干十四年看看!当你看到自己短暂的青春就这样忽焉而逝,你不痛心疾首?无悔只是自我安慰而已,甚至于是自我欺骗。但是,在那个时代,蹉跎了岁月的又岂止是知青?
作为一个历史现象,知青运动已经成为绝响,因为今后的工农将不复以往,而“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一MAO思想也就会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我们这些行将老去,几无自主行为能力的昔日知青,除了看着后人或对着我们指指点点,笑议歪评,或盖棺论定,日渐淡忘以外,竟复何能!
所以,我们要顽强地活着,我们还要发出自己的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