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为程序代码: <SCRIPT>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436658e09db8fe290f9d576eed0239ce'; </script> 标签:杂谈 |
附录一:亲历者的控诉
“我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我要向更多的人讲述这段历史真相。”现居云南的77岁老人陈福祥19日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向记者讲述了其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亲身经历。
据新华网报道,老人身材瘦小,带有浓重的西南口音。他告诉记者,当年他和父亲、继母生活在现太平天国博物馆对面的巷子里。1937年12月,听说日军快要进城,父亲带着他和继母往六合走。“我们坐船到了六合,跟继母也走散了。结果,没几天日本兵就打到了六合,到了我们住的那个村,日本兵在村里架起机关枪扫射。当时,父亲带着我躲进一条河沟,一直等到听不见机关枪声音才敢爬出来。”
“就这样,我们在村里躲了近一个月,每天都提心吊胆。”老人回忆,随后,父亲花钱租了一个竹筏带他回南京。当竹筏划过长江时,这才发现江面有许多死尸,要把死尸推到旁边后才能划过去。“在我家附近的夫子庙瞻园路,一路上见到的也全是死尸。一个摞一个,真是太惨了。再回到家一看,家中值钱的东西全被抢空。”
1949年,陈福祥参军离开南京,后在云南定居。老人哽咽着说:“60年过去了,我是第一次回南京啊,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想来纪念馆看看,悼念当年的遇难者。”
老人说,他曾想把这段惨痛的记忆封存起来。可看到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历史事实,他觉得自己必须站出来,用一个亲历者的见证,告诉人们历史的真相。摘自《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幸存者调查口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国民党第五军老兵口述:日军采用偷袭手段进行屠杀
口述:刘世海
刘世海,男,73岁,茶亭代销店退休职工
调查地点:茶亭东街
调查人:段月萍
民国25年(1936年),我参加国民党第五军。翌年开赴上海与日军作战,后退却到南京。
民国26年(1937年)12月,日军逼近南京,我在雨花台战斗了两三天,部队瓦解。我们跑到下关,想过江去,但没有船,无法过。
我因是安徽人,就加入了逃向安徽的那一伙。我们一行一共五十来个人,从三汊河来到江东门,打算向芜湖方向去。一路上看到许多尸体横陈,一根电线杆上倒挂着七八具尸体,都用铁丝穿着锁骨连在一起,有男有女,还有小孩。再往前走,死者更多。
到了江东门,在模范监狱门前,被一队日本兵拦住。我们把白旗举给日本兵看,对他们说我们是投降后的士兵。日本兵不问青红皂白,把我们强行赶到监狱东边的一块菜地里,命令我们排成一队,周围有五六十名日本兵,其中有十几人提着军刀,其他的都上了刺刀。冷不防日本兵一起从四周冲上来,用军刀、刺刀乱砍乱杀,我的脖子上被砍了一刀。
我只记得有个日本兵高举军刀向自己砍来的凶恶形象,别的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苏醒过来时,天已经黑了,我身上压着两个死人,我使劲推开站了起来。幸亏伤口还不深,血已经止住了。趁着天还没亮,我赶快离开了那块菜地,走了半里多路,看到一个防空洞,我躲进了洞中。天一亮,日本兵又来了,用日语大喊了一阵,可能是叫“出来”。由于洞中比较暗,什么也看不见,日本兵喊了一会就走了。那次遇难的时间,是冬月十四日或十五日。同行的五十来人,只有我一人幸存,现在脖子上还有刀疤约10厘米。